财经猫网

今年百年一遇“晚重阳”有何特点

来源:河南卫视 时间:2025-10-30 00:47 阅读

今天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登高节、敬老节,是我国庆祝丰收、祈福长寿,表达对老人尊敬与爱护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今年的重阳非比寻常,重阳遇灵蛇,本就是小龙献瑞之年,又是双春闰六月,象征着双倍的福运和吉祥,因此被称为是百年一遇的晚重阳,还有两大特点与往年大不相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今年重阳百年一遇

01

第一大特点: 今年是 “晚重阳”

“早重阳”与“晚重阳”:通常指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日期上出现的早晚。一般来说,其出现在公历的上旬或中旬,而今年则赶到了10月29号,较往年晚了不少,属于晚重阳。

还有一种说法是看其与霜降交节的先后,在霜降前为早,在交节之后则为晚,而今年是在霜降交节以后,也属于晚重阳的范畴。

民间有“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晚重阳鹅毛大雪,早重阳单衣过冬”“早重阳三九穿单,晚重阳十栏九空”的讲法,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早重阳”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当年的冬天可能是个暖冬,降雪会比较少;反之,如果当年的重阳节是“晚重阳”的话,则可能预示着当年是个寒冬,降雪可能会比较多。

02

第二大特点: 今年重阳在霜降后

今年的重阳节在10月29号,是霜降节气之后。有俗语“霜降连重阳,大雪满山岗”“重阳霜降中,冬寒冷到狂”,说的正是重阳节与二十四节气“霜降”相逢的年景。

今年便是如此:霜降节气始于10月23日,而重阳节则在10月29日,也就是今年的重阳节正处于霜降节气的第七天。相比之下,有的年份重阳节会落在秋分节气,那时秋意初显;有的则在寒露节气,已是深秋寒重;而像今年这样,重阳节深陷于霜降节气之中,则预示着天气将加速转寒。

老祖宗的经验认为,如果重阳节时已值霜降,说明冷空气来得早,寒气根基深,那么紧随其后的冬天就很可能更为寒冷。

还有“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重阳一日淋,今冬雪不缺”“雨淋重阳节,正月初一雪打灯”等相关谚语,意思是说重阳节这一天如果下雨了,则预示着今年冬天下雪比较多,春节也将会比较寒冷。

当然,气候本就无常,且今夕不同往日,所以古老智慧只作参考,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避免受寒。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于是,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就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重阳节普及于西汉,其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宋朝时,汉族的重阳节习俗已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接受。元明清时期的重阳节,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各种习俗,可称是重阳节的延续期。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习俗

古代重阳节期间,民间要举行各种习俗活动,包括登高、采药、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围猎、射柳、放风筝、蹴鞠、吃重阳糕、妇女回娘家、孝敬老人等。

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登高

重阳节中,登高是一项重要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一同登高,以求吉祥。古人认为“九九老阳,阳极必变”,重阳这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因此选择在九月九日登高望远,登高的地点并不固定,可以是高山或高塔。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祭祖

古代民间素有重阳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是长寿之花,为我国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菊展。菊展多在重阳举行,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饮菊花酒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且还有养生功效,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重阳节人们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在季节变化之际,古人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诗词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养生

重阳节秋意更浓,养生也需要因时而定,一起来看看需要注意些什么吧。

饮食调理养肺阴

秋季气候干燥,中医认为“燥邪当令”,易伤肺阴,饮食上应以“润燥、养阴、健脾”为主,此时宜食梨子、银耳、百合等润燥之物,少食辛辣刺激。适量饮用菊花茶,既能清肝明目,又应重阳赏菊之景。

运动调息强体魄

适当运动,登高、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能活络筋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调畅情志。运动量要循序渐进。早睡早起,顺应自然收敛之气,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心情舒畅很重要

重阳时节,气温渐凉,风起叶落,更易悲秋,悲郁则病。可多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高歌咏曲,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区活动等。

是否“秋冻”勿盲目

“秋冻”是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同,而每个人体质不同,“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比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受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易引发中风;

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在秋季易感受风寒湿邪,常会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症状;

患有糖尿病的人受到秋凉刺激后,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疼痛等,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重阳节的生活智慧吗?

欢迎留言分享~

综合自:新华网、搜狐网、南昌新闻网、阿娇寻俗记、阿龙美食记等。

网友看法

1、网友雲霧唐景: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2、网友烟圈909:1979年10月29日也是重阳节。因为我是那天的生日

3、网友自由的原野LB:说了半天到底是冷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