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今年中秋买月饼大家不再死盯礼盒

来源:董希淼 时间:2025-10-01 01:12 阅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王敏捷

每逢中秋要到的时候,月饼市场就热闹起来了。你可能还记得,以前总有人说“月饼卖不出去”,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个老行业悄悄变成了规模超330亿的大生意!不过热闹背后,变化可大了:以前大家都买礼盒月饼,现在散装的、跨界的,还有自己吃的小份月饼越来越火。传统和现代撞在一起,守着老规矩和搞创新的也在较劲,这事儿不光关系到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更能看出咱们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变化。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月饼市场的这些门道。

市场为啥会分化?根源是咱们消费者“觉醒”了

现在月饼市场不再是“礼盒一统天下”,说到底,这变化的根子其实是两方面:一是咱们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了,二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不同地方的人口味不一样,慢慢就把市场“拆”成了好几块。

先说说咱们消费者这边。以前买月饼,大多是为了送礼,你还记得不?那会儿的月饼盒做得比里面的月饼还精致,华而不实的情况特别多。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消费越来越理性,再加上政策影响,送天价礼盒的人少了很多。而且年轻人对月饼的要求也高了:要健康、要新口味,还得有点情感共鸣——说白了,月饼终于从“人情符号”变回“好吃的点心”本身了。

再看企业这边,竞争那叫一个激烈。老牌子比如广州酒家、杏花楼,还在守着传统口味和手艺;但新品牌就不一样了,专靠搞新花样抢市场。最典型的就是黑松露月饼,你看2024年这品类规模就到了131亿,快占整个月饼市场的四成了!这数据多直观,既说明大家爱尝鲜,也暴露了个问题——市场有点跟风太猛,啥火就一拥而上。

还有个有意思的点,就是不同地方的消费差异越来越明显。比如广州酒家,它在广东的营收占了自己总营收的73.9%,几乎是“守着广东就能活”;而五芳斋呢,在华东地区特别吃香。这不光是因为南方人爱吃广式、华东人爱苏式,更说明地方饮食文化的劲儿特别足——在“大家都一样”和“我这儿不一样”之间,月饼市场正在找平衡点。

现在企业咋竞争?一边守传统,一边搞创新

说到月饼市场的竞争,有两个典型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一个是广州酒家,一个是五芳斋,俩家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但都有自己的难处,咱们慢慢说。

先说广州酒家,它走的是“老牌子稳扎稳打”的路子。人家做广式月饼几十年了,品牌和手艺都在那儿摆着,所以就靠这个维持高毛利——你知道不?它的毛利率能到51.75%,一吨月饼能卖到10.2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多了。这优势确实硬,毕竟几十年攒下的信誉和手艺,不是随便就能比的。但问题也在这儿:它太依赖广东市场和老产品线了,现在年轻人喜欢的新东西,它反应好像有点慢,往后增长怕是个难题。

再看五芳斋,它就不一样了,本来是做粽子的老字号,这次玩了把跨界,搞出个“糯月饼”,还主打低糖、流心这些健康卖点,一下就切中了现在人想少吃糖的需求。不过它的策略是“薄利多销”,毛利率只有16.92%,一吨月饼的价格也只有广州酒家的一半左右,但靠走量也把营收做上去了。可这路子也有风险:你想啊,创新这事儿容易被抄,今天你搞个糯月饼,明天别人就敢搞个软月饼,很难形成长期的优势,用户会不会一直认你这个牌子,还不好说。

其实这俩模式都有自己的难处,本质上是咱们中国消费品行业都得面对的问题:到底该多守着传统,还是多搞点创新?怎么在“不变”和“变”之间找到那个准星,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卖月饼的渠道变了!能不能平时也吃月饼?

除了产品和竞争,卖月饼的渠道也在悄悄革命,而且这事儿还关系到一个大问题:月饼能不能不光中秋吃,平时也能当点心吃?

以前买月饼,不是去超市就是去老字号门店,都是线下为主。但现在不一样了,电商直播、社交电商这些新渠道起来得特别快。比如短视频平台,先给你种草,让你觉得“这月饼看着就好吃”,再让KOL带货,从看到买一步到位;还有美团闪购、京东到家这些即时零售,你下午想吃,晚上就能送到家,买月饼从“提前计划”变成了“想吃就买”,场景确实多了。

但问题也跟着来。一方面,渠道多了,新品牌入门容易了,能跟老牌子掰掰手腕了;可另一方面,营销成本也涨了,还出了些乱象。比如之前三只羊因为虚假宣传被罚款,就是因为有些商家为了卖高价礼盒,故意制造“这东西很稀缺”“买了有面子”的感觉,结果里面的月饼质量根本配不上价格。这种事儿不光坑消费者,时间长了还会毁了整个行业的名声。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那个老问题:月饼能不能从“中秋专属”变成“日常点心”?现在虽然渠道多了,但月饼本身高糖高油的属性没怎么变,跟现在人追求的健康饮食还是有点冲突。真想实现这个转变,不光得改产品——比如做更小份、更低糖的——还得让大家觉得“平时吃个月饼很正常”,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在变与不变之间,得抓住文化根儿

其实月饼市场的这些变化,说白了就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330亿的市场里,传统和现代、守旧和创新、地方和全国、中秋和日常,这些矛盾都搅在一起,慢慢推着行业往前走。广州酒家的“稳”和五芳斋的“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往后能在月饼市场站稳脚的企业,肯定是那些能在老手艺和新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的——既不丢了传统的魂,又能跟上现在人的喜好;既能把品牌的老底子守住,又能搞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你想啊,月饼不只是块点心,更是咱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秋吃月饼,吃的也是个团圆的念想。所以企业想成功,不光要会做生意,还得懂这个文化内涵,把老传统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再过阵子中秋过了,月饼市场的热闹劲儿也就淡了,但行业的变化还会继续。在变和不变之间,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咱们中国的企业还在慢慢找自己的路。这事儿不只是商业竞争,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实践——怎么让老东西活在当下,真的值得好好琢磨琢磨。(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网友看法

1、网友杨:转发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