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甲板上的歼-35完成了电磁弹射,当它以2马赫速度划破天际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架中国最新五代机的起点,是2009年一群年轻人在资金短缺下的"豪赌"。近期央视对沈飞的探访,终于揭开了这款战机背后那些已经讨论多年的谜题。
虽然大多数军迷一直以来都普遍认为歼-35是沈飞为了“打擂”而研发的,但实际上这个项目在投资和研发中,还有许多可供解读的细节,这一次,央视算是真正把歼-35的发展脉络理清楚了。
2009年的"豪赌"
先说结论,歼-35战斗机确实是如当时众人猜测的那样,最早并不是国家立项项目,只是“自筹资金”的项目。但不同的是,那架在2012年6月被军迷在高速公路上拍到"粽子机"项目,时间还要追溯到2009年。
2009年的中国航空工业正处在关键岔路口,沈飞在和成飞重型五代机竞标失利后,需要全力保证海军歼-15舰载机的研发交付,以适配即将服役的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舰。
核心资源被倾斜给成飞的歼-20项目,同时还需全力保障歼-15舰载机的研发交付,以适配即将服役的辽宁舰;同时歼-16战斗机的升级设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毕竟按照规划歼-16将是一款对标苏-35S和F-15E/SG的先进双重任务战斗机型号。
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工程师,他们看准了空军需要中型五代机跟歼-20高低搭配,海军也得五代化上舰,于是集体做出了一个惊世决定:自筹资金启动五代隐身战机的研发。
这个没有国家立项、没有财政拨款的项目被内部称为"31001工程",研发团队一边顶着歼-15舰载机歼-16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歼-35的原型机甚至都没有提前专门画图纸,而是沈飞年轻工程师用"边设计、边发图、边制造"的方式快速搞出来的,因为预算紧张只能优先采购核心设备。
当时3D打印技术机身框架技术刚起步,这群年轻人就拿验证机做技术验证,打印机身框架减轻结构重量,这在当时算得上大胆尝试,项目没国家拨款,全靠内部资源和个人热情顶着,愣是把验证机整出来了。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那天,一张路拍照片在网上传开,一架裹着迷彩布的飞机被卡车拉着在高速上跑,从沈阳往山西方向。军迷一看就知道是北所的产品,因为裹得严实像粽子,所以“粽子机”的绰号就这么被叫了起来。
4个月后,一架编号31001的原型机在沈阳成功首飞,而此时距项目最初启动仅用了三年。但是从这儿开始,网上争论就起来了,这个编号31001的原型机到底是叫歼-31还是FC-31?
毕竟歼-31一般都是军用型号,而FC-31听起来更像出口型。央视节目里也回顾了这段,强调这是沈飞自筹项目的延续,但技术验证一步步扎实推进。
从"鹘鹰"到歼-35
编号31001战机的首飞成功,并未让这款FC-31战机后面的发展变得顺风顺水。
2014年珠海航展上,FC-31实机亮相,飞行表演虽惊艳全场,2015年FC-31又有模型参展迪拜航展,连续的参展展会也让外界猜了个遍,这机到底是自研还是立项。军迷圈子里还闹出成沈之争、上舰之争。从央视的说法看,早期的FC-31更多的就是为了出口和验证技术。
2016年是FC-31真正的突破开始。当时第一代FC-31因为采用俄制RD-93发动机、隐身性能待验证等问题饱受军迷争议,2016年第二代原型机换装国产WS-13E发动机,推力提升至9.5吨,彻底摆脱对俄制动力的依赖,优化气动布局,采用一体化座舱盖和锯齿形尾喷口,隐身与机动性能同步提升。
研发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百余件关键构件,零件数量只有传统三代机的50%,工装模具也少得多。
现在回过头看,沈飞在歼-35项目中的投入技术心血,比如一体成型机身框架,增材制造技术,放在中国航空工业大环境下,是实打实的创新进步,这项技术也在后来斩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但是当时,在没有国家立项背书的情况下,没人会知道这个项目随后的发展走向如何,这群工程师们就这么完全凭着一腔热血干,愣是将FC-31验证机打造了出来,又一步步从验证机变成原型机,从原型机变成量产机……
这群年轻人,思想前卫性,主观能动性强,这才是真正的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
FC-31项目真正命运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随着中国海军向"远海防卫"转型,隐身舰载机需求日益迫切,FC-31项目正式被海军选中并定名歼-35。
针对航母作战环境,研发团队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强化起落架以承受着舰冲击,增设弹射牵引杆适配电磁弹射,设计可折叠机翼节省甲板空间,动力系统最终升级为单台推力12吨的涡扇-19"黄山"发动机,使作战半径突破15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0吨。
重塑海空作战规则
如今的歼-35已形成"一机多型"的家族格局:海军舰载型可适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与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甲板,实现"双兼容"起飞;空军型歼-35A作为中型五代机,与歼-20形成"轻重搭配",逐步替代歼-10系列战机;外贸型则已获得巴基斯坦等国的采购意向 。这种多场景适配能力,源于其先天的模块化设计理念。
在战术性能上,歼-35展现出鲜明的实战导向。其机身采用超材料隐身蒙皮,雷达反射截面积低至0.01平方米,堪比一张扑克牌大小;内置弹舱可"品字"叠放6枚霹雳-15空空导弹,较F-35C多1枚,配合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导弹,超视距作战能力领先一筹。双发配置带来的不仅是2马赫的速度优势,更让重着舰事故率降低九成,为飞行员增添关键保障。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体系赋能。歼-35与空警-600预警机协同,可将航母编队的火力控制半径拓展至1500公里;作为"忠诚僚机"指挥中枢,它能引领无人集群执行侦察、电子战等任务。美媒《国家利益》评估显示,在航母对决场景中,歼-35的速度、作战半径与双发可靠性均优于F-35C,仅在360度红外探测等领域存在差距。
歼-35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随仿制"到"自主引领"的缩影。2009年的自筹决策,看似冒险实则精准预判了两大趋势:中国五代机体系需要轻重互补,海军航母必然走向隐身化。而从"鹘鹰"到歼-35的十年打磨,验证了"企业预研-技术迭代-军方定型"的创新路径可行性。
这条路径背后,是工业基础的全面支撑。3D打印、超材料、国产大推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歼-35的量产成为可能——目前其年产能已向50架迈进,未来有望提升至150架,为构建全球最大五代机机群奠定基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所言,歼-35的小巧体积下,是更高集成度的信息化内核,这正是当代战机的核心竞争力。
从2009年的自筹资金到今天的批量列装,歼-35的十五年逆袭,书写了中国军工的坚韧与远见。它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唯有以自主探索为火种。
网友看法
1、网友热情的看看不行吗:年少有为[赞][赞]
2、网友剪刀鷯:厉害[赞][赞]
3、网友勇往直前的雪碧z2:转发了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