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lung cancer》(《肺癌》)杂志上,我国的研究者发表了一篇关于16年来肺癌趋势的研究,按照这篇文章的研究结论,根据2006到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数据,女性肺癌和不吸烟肺癌患者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一时间引起了很多讨论。
我们先从论文本身说起,这篇文章研究的目标包含了2.1万名患者,这是个很大的数字,从这个数字里边,确实可以看出来一些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的改变,肺癌从吸烟人群,逐渐转向了不吸烟人群,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可能会有人把这个趋势归结于环境污染或者是工作压力,但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2021年我国的自然环境肯定是比2006年好的,工作压力会增加肿瘤风险,但是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根本性的原因还在文章里边,按照这篇研究的结论,当下接受治疗的患者里边,早期肺癌占比已经到了85%,这很明显是肺癌早期筛查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
目前推荐的肺癌筛查手段,是低剂量螺旋CT,这种技术分辨率高,辐射量也远低于传统CT,确实很适合肺癌的筛查,在这一技术推广之后,各国的肺癌早期发现率都有明显的提升,很多之前难以早期发现的肺癌,很容易就被发现了。
这样的技术进步自然是好事,但是也引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肺癌早期发现了就应该处理吗?听起来这个问题很莫名其妙,肺癌这么严重的疾病,难道不应该越早处理越好吗?但是情况还真的未必如此,医学很多时候存在一些极其反直觉的地方。
这里不妨举两个反例。在甲状腺超声推广之后,甲状腺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比例大幅度提升,但是韩国曾经做过一个大规模研究,这并没有改善预期寿命或者是预后;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一种被认为罕见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级别的肿瘤,近年来各国发病率都明显提升,但是另一个研究之中,医生研究了800名因为胰腺之外因素死亡的患者的胰腺,发现其中十分之一的胰腺版本,都能发现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是健康的人体之中,可能都会有一些微小的肿瘤,这些肿瘤有可能会快速生长,也有可能会一辈子静止,医学界对这方面的规律认识还很浅薄。比如说甲状腺癌大多数恶性程度很低,所以更多可以选择观察,医学界也认识到肺部的小结节有很多可以不需要处理,但是因为肺癌的恶性程度太高,所以分辨哪部分可以不处理的代价太大了。
当然,不管怎么说,低剂量螺旋CT技术对于肺癌患者的整体预后确实是有很大帮助的,国内的普及工作做得也算是不错。不过这个文章里边85%都是早期肺癌的数据,不能当做全国性的数据。
虽然这篇研究做的很好,但是数据来源毕竟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肯定是不能代表全国的。很多不怎么发达的地方,低剂量螺旋CT的设备普及率还很低,同时医生对这方面的理念掌握的也不太多。
不过并非是所有技术都能像是低剂量螺旋CT那么没有争议,实际上很多肿瘤筛查技术,争议度都是很高的。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了社会认知和流行病学的概念。医学上一项诊断技术,我们会讨论两个指标,一个是灵敏度,一个是特异度。灵敏度说的是有问题的人里边,这个检查能找到多少比例的人有问题;特异度说是,没有问题的人里,这个检查能确定多少比例的人没问题。
但是一切检测都会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而作为筛查,必然会覆盖大量的人群,所以假阳性和假阴性也会有很多人。而在肿瘤领域,某些确定性的金标准往往都是有创性的,又不太可能普及,这就是肿瘤筛查的复杂性,我们必须设定好一个合适的范围,才能保证筛查对整体健康是有益的。
比如说各种体检十分流行的肿瘤标志物,这些检查有没有意义,当然是有的。但是适合不适合作为一般肿瘤筛查手段,答案是一点也不适合,因为灵敏度和特异度都不太行,能干扰这些标志物指标的因素实在是太多。
肿瘤标志物是作为结合影像学的辅助诊断的,单独拿出来使用真的不怎么合适。除了前列腺的PSA之外,大多数肿瘤标志物都可以移出一般体检的范围。虽然这些年有些全新的手段,比如说基于ctDNA的肿瘤早期筛查技术,但是坦白来说,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早期肿瘤也实在是不怎么样。这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
实际上我们如果观看医学指南,会发现针对各种肿瘤的筛查手段,都会有适合的人群。但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适宜人群也是需要调整的,而且调整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比如说这篇研究里,提到了不吸烟的人群肺癌比例大幅度增加,这说明了我国发达地区控烟的成果,也说明了未来肺癌筛查政策需要调整,但是客观来说,内地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控烟效果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吗?我们得打上一个问号,因为我国的复杂性,肿瘤筛查的手段,很可能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最好通用方案。
当我们要从整体思考医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注定超过了简单的技术,而是要从社会去看。不得不说,一部分观点对这次这个研究的解读,有贩卖焦虑的嫌疑,而没有考虑到医学的复杂性和数据的欺骗性,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是不利的。
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讲,各种疾病筛查都有利于改善社会整体的健康情况,但是方案的制定,不止要从技术,还要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而对于这些筛查的宣传,也不应该以贩卖焦虑为关键,对于公共卫生的思考,有很多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出答案。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