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2024年的出生率数据。总体来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6.77‰,比平均死亡率7.76‰低了0.99个千分点。
几个人口锐减的地区被额外关注,比如,东三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
- 黑龙江:-6.34‰
- 吉林:-4.85‰
- 辽宁:-5.3‰
看到这些数据,大家自然想要问问人口负增长的原因,然后一个念头脱口而出:“嗐,还用问吗?肯定是压力大、活不起、不想生呗!”
这个解释听起来简直无懈可击,对吧?生活成本高、房价贵、教育内卷、工作996……一座座大山压在年轻人身上,别说生孩子了,养活自己都不容易。这个直觉太强烈了,以至于成了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但是,科学思维最怕的就是想当然。如果你不细看数据,这个压力大理论似乎相当完美。可你把目光往南移,看看广东。
广东去年的出生率是8.89‰,排在全国前列。可广东的城镇化率高达75.91%(全国第四),这可是妥妥的现代化大省。你要说生活压力,在广州、深圳打拼的广漂、深漂们,他们面临的压力、内卷程度,真的会比东三省更小吗?这几乎不可能!
那为什么压力同样山大,广东的出生率反而高出一截?
再看出生率最低的东北,比如黑龙江(3.35‰),低得惊人。而北京竟然实现了人口净增长(虽然只有0.01‰)。难道东北人民的生活压力,是北京的好几倍吗?这好像也和我们的日常观感不太一样。
你看,数据和我们的直觉,开始打架了。这说明,压力大这一个笼统的词,恐怕不足以解释我们看到的全部现象。它很重要,但可能只是表象。今天,咱们就得换个视角,一个更底层、更本质的视角——生物学视角,来看看生孩子这件事。
请先别误会,我并不是要否认经济压力、社会福利、教育配套、文化观念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它们当然极其重要,是直接影响人们决策的表层因素。
但今天我们要挖得更深。在所有这些社会因素之下,其实埋藏着一个更古老的底层代码——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在漫长进化中形成的生存策略。
在进化生物学里,有一个虽然近年受到一些争议、但启发意义极大的“r/K选择理论”。这个理论是用来解释,不同物种为什么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繁殖策略。
什么是r策略?
简单说,就是以量取胜,广撒网,多生娃。想象一下鱼,一次产几万颗卵;或者兔子,一窝生好多只。它们生活的环境通常多变、高风险、高死亡率。它们不指望每个后代都活下来,而是靠庞大的基数来保证种群延续。它们对单个后代的投入非常低,生下来就算完成任务。
什么是K策略?
K策略则相反,是“以质取胜,少而精”。比如大象、鲸鱼,还有我们人类。我们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资源有限,但物种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
我们的策略是:生得少、生得慢,但对每一个后代都投入巨大的资源——时间、精力、食物、情感、教育。我们的目标是,确保这“精挑细选”的少数后代,能够高质量地存活下去,并且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很明显,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是K策略的极致玩家。
进化失配生育率下降的底层Bug
好了,理论来了,悖论也紧跟着来了。
按照K策略(以质取胜)的逻辑,当环境变得更稳定、资源更丰富、婴幼儿死亡率降到史无前例的低点时(就像我们现在的现代社会这样),我们对后代存活的信心应该更足,养育的风险应该更低才对。
那为什么,我们反而生得更少了?甚至干脆不想生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生物学家称之为——进化失配(Evolutionary Mismatch)。
这句话有点专业,说人话就是:就是我们的硬件,也就是身体和大脑里的生物本能,是在长达几十万年的石器时代环境里编程的。而我们现在运行的软件,也就是现代工业文明、互联网社会,是最近一两百年才突然装上的。
硬件和软件严重不兼容,系统卡Bug了。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Bug是如何在生育这件事上起作用的:
首先是“多生”的生物必要性,即将消失。在人类99%的进化史里,比如原始社会、农业社会,高死亡率是绝对的常态。瘟疫、饥荒、战争、猛兽……一个孩子能不能活到成年,是个风险极大的事情。
在那种环境下,人类的生物本能必须多生。你不多生几个,很可能一场天花、一次战乱,你的基因就绝后了。那时候,多子多福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被刻在基因里的、唯一正确的生存策略。
但现在呢?现代医疗、公共卫生和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我们几乎没有了天敌,婴幼儿死亡率降到了极低。现在全国7.76‰的死亡率,主要是自然死亡、慢性病导致的,而婴幼儿夭折带来的死亡率,仅占0.027‰。
所以,从生物本能的角度看,我们真的不再需要靠数量赌生存了。生一个,就能大概率活到成年。于是,那个古老的多生孩子的驱动力,就从根上被釜底抽薪了。
K策略被现代社会推向了极端
驱动力消失了还不够,现代社会还给以质取胜的K策略狠狠踩了一脚“地板油”,让这辆物种繁衍的赛车彻底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在古代,高质量投入的标准可能仅仅是喂饱孩子别让孩子挂掉。
但在现代社会,高质量投入的定义被无限拔高了。这不再是存活的竞争,而是精英和获取社会资源的竞争。
你的K策略告诉你,要给后代投入资源。但现代社会告诉你:资源 = 学区房 + 国际学校 + 优质家庭教师 + 钢琴马术滑雪赛艇 + 情绪价值 + 全球视野……这个列表可以继续延续到无限长。
这种投入的成本,无论是金钱还是精力,无论对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变得无比沉重,甚至沉重到让负责执行的亲代不堪重负。
当高质量养育的门槛高到让个体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时,大脑这个精明的省钱计算器就会做出一个理性的生物学决策:既然我无法保证质(K策略),而量(r策略)又没必要保证的时候,那最好的策略就是——不生!折中一下,顶多生一个,不能再多了。
这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普遍出现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再回看开头的地图,是不是清晰多了?
为什么京沪和东北的出生率低?因为这些地区是“K策略”极端化的“重灾区”。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高质量抚养”的焦虑就越深,对单个后代的投入预期就越高,生物本能上的“多生”冲动就被社会环境压制得越狠。
那为什么广东高呢?新闻里其实也提到了两个关键点:一是年轻的流入人口(这在生物学上叫‘育龄人口’基数大);二是“传统生育文化”(比如粤东粤西一些地区)。
这个“传统文化”,从我们今天的生物学视角看是什么?
它其实就是一种尚未被现代“极端K策略”完全覆盖的、更古老的“生存策略”的遗存。它更接近“多子多福”的原始本能,对“高质量”的定义也相对传统。
而西藏(10.97‰)、贵州(10.74‰)、宁夏(10.97‰)等高出生率地区,也部分符合这个逻辑——它们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进入“K策略”的极端内卷模式。
所以,你看到了吗?
“压力大”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象。真正的问题是,现代社会这个“新环境”,让我们祖传的“K策略”走向了“内卷”的极端,同时又彻底解除了“r策略”(多生)的生存必要性。两头一夹,出生率自然就下来了。
今天我们从一份人口数据出发,跳出了“压力大所以不生”的单一归因。我们发现,生育率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它首先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古老生存策略,与这个疾速变化的现代环境之间的一场剧烈碰撞和失配。
理想状况下,一对夫妻必须生2.1个孩子才能维持社会结构稳定。2.1这个数字,在大家还在思考生0个还是1个这一问题的情况下,真的很难。
2.1个的指标,你完成了百分之多少?评论区冒个泡吧。
网友看法
1、网友越学越不懂:生育率低,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你说的这个是一个方面,用数据说话,很好,主要说明了社会压力层面的问题。其他因素还有很多。比如,25号宇宙实验,相信老师知道,也证明了生物走向衰亡必然。还有女性地位越高生育率越低。生存环境越稳定生育率越低。极端享乐主义盛行也阻止生育。世界各国各种经济刺激效果都不好。我认为只有传统文化能对抗。所以国家应该有意无意引导传统文化复兴,多子多福,不婚不育可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当然是说的概念,不能直接这么说。
2、网友纪东是我:更主要的是文化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年轻人的精细教育导致个性化,导致精致利己主义的滋生,甚至女权主义的问题延伸到社会层面。“没钱不结婚”、“没碰到合适的就单着”等等诸如此类的思想在影响着很多适龄的年轻人。这是简单的社会问题吗?请多思考一下吧!
3、网友山谷中放牛的牧人:生活压力大,自然影响生育,幸福安逸的生活不落地,这一状况就难以改变
4、网友铁臂张三:广东彩礼很少,意思意思就行,1-2万就可,娶妻没有压力
5、网友星尘:将领取养老金的金额以生养育子女的个数挂钩就行。至于具体操作,你们仔细研究吧
6、网友幽默的清风吹月:活好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 挣钱不易 花钱易
7、网友一心一意百灵鸟pd9:破局只有婚介免费由居委会承担[比心]
8、网友顽强铅笔DL:娶不上老婆,怎么生[捂脸]
9、网友ll看好你喔:他们不想生不愿生都不是问题,过几,十年来个南人北调岂不美哉,我第一个报名
10、网友一丝不苟芒果38R:北京工资多高呀,房子动迁哪家不都几千万,东北有吗?在东北的工资也低,还敢要吗?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