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星解散,千里聚焦
“智能网联汽车已从概念探索迈入技术突破、场景应用的新阶段。软件定义汽车,AI成为新的引擎。”10月16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再次表态。
过去的一年多,为避免重复研发、体验割裂、成本内耗等问题消解自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建立的优势,李书福在集团内部展开了一场大整合。其中,在智能化方面,他对旗下A股上市公司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千里科技”)进行了深度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千里科技的前身是力帆股份,曾因被判定破产而启动司法重整。2020年,吉利控股参投的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成为力帆股份的控股股东,随后力帆股份更名为力帆科技。2024年9月,昔日“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控股的公司,受让了力帆科技19.91%的股份,并于当年11月当选该公司董事长。
2025年2月,力帆科技再次更名,成了“千里科技”。8月,极氪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智驾团队、旷视科技旗下的迈驰智行,合并至该公司。10月17日,千里科技发布公告称,已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若完成港交所IPO,千里科技将形成“A+H”股的格局。
递交招股书的前夕,在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上,李书福罕见露面,为公司站台,足见重视程度。几天后,市场又突然传来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创办了只有五个多月的一星机器人原地解散的消息。一星机器人是一家具身智能创业公司。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一变动的背后,或因其业务方向与吉利重点扶持的千里科技存在重叠。
一星机器人的离职员工刘洋也说,这次关停不是因为技术和市场,更没有什么客观原因,就是被“叫停”的,吉利内部或许已经放弃这个项目。
“毫不谦虚地说,我们团队里确实有不少优秀人才,技术底子不差,但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刘洋告诉《财经天下》,目前该公司只剩下不到10个员工以及部分实习生在支撑着。对于其他员工的走向,据他介绍,一部分人是从吉利系出来的,可能会回归吉利;另一部分人是做具身智能方向的,可能会独立出来创业。
自吉利控股开始推行“一个吉利”战略以来,各方资源都在集中靠拢。关闭一星,聚焦千里科技登陆港交所,也成了该集团资源整合的关键一环。
刘洋感觉可惜的是,一星的部分技术团队因此遭到友商哄抢,“有人直接来我们办公室挖人”。
整合势必会带来一定的牺牲,当核心资源都在向千里科技倾斜,在团队利益分配和战略取舍的天平上,吉利控股也在尽力维持平衡。
直到现在,原极氪智驾团队、原吉利研究院智驾团队和原迈驰智行,被整合至千里科技后,仍在磨合中。
极氪前研发人员李勤对《财经天下》表示,尽管领克与极氪已合并,他所在的部门承接了不少领克的新项目,但并未看到领克的相关人员调整到他的团队中。“像新款领克07、08,还有Z10、Z20,包括领克900——这是极氪接手的第一个领克项目,都是我们在做。项目是接了,但人没来,资源也没跟上。”
另外,据接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极氪和领克车型的智能驾驶研发仍由原极氪团队主导,原迈驰智行团队则主要负责银河系列车型的智驾开发,双方尚未完成实质整合。尽管在组织架构上已成立千里科技,并对外统一宣发为“千里浩瀚”智驾,但现阶段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整合,实际研发工作仍保持双线并行。
另有一位在职极氪员工透露,极氪智驾并入千里科技的整合,预计要到10月底才能全部完成。目前,Smart智驾团队已先行并入极氪。据他了解,后续分工将有所明确:极氪智驾主要负责量产项目的落地推进,原迈驰团队则聚焦于前沿技术的预研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千里科技实行双CEO制——千里科技联席总裁王军为CEO,极氪副总裁陈奇为联席CEO,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沐担任CTO。
在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背景下,除吉利系和印奇带来的团队外,千里科技还成功引入国际巨头作为投资者。2025年9月25日,千里科技股东之一的力帆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后者以13.39亿元对价获得千里科技3%的股份。
截至10月27日,千里科技股价为11.21元,市值也在五年内增长近五倍,达到506.82亿元。
02、做“第二个华为”不容易
在对标华为这件事上,李书福从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2025年3月,在吉利汽车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更是直言吉利要与千里科技合作,一起打造“第二个华为”。
在吉利控股的管理层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吉利在未来智能化和自动驾驶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既然要做“第二个华为”,注入“华为基因”必不可少。
一方面,千里科技的多位高管来自华为,比如王军曾主导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是“引望”技术平台构建的关键人物;陈奇曾在华为担任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及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现任千里科技智能座舱业务负责人的姜军,曾在华为担任研发主管、自动驾驶产品线核心负责人等职位。
今年,千里科技又迎来两位前极越的干将,一位是前极越智能座舱负责人张星,另一位是前极越整车产品负责人贾秀江。
另一方面,今年3月,千里科技还发布公告称,将与重庆两江产业基金、重庆产业母基金、江河汇、吉利、重庆迈驰、路特斯等联合签署《车BU投资框架协议》,共同研发智驾技术。此命名方式很难不让人想到华为此前被称为“车BU”,现如今已独立成为“引望”的团队。
然而,统一品牌与架构的背后,是千里科技必须直面的一些积重已久的历史包袱。
比如极氪带来的一些“包袱”。据李勤讲述,极氪某些岗位长期由一人负责,离职后交接不全,导致继任者看不懂旧代码,只能另起炉灶。加之吉利许多软件底层仍沿用沃尔沃的“祖传代码”,整体逻辑稍显陈旧、体验僵化。
此外,随着招股书的披露,千里科技也暴露出自己还处于青黄不接的业务转型期——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在减弱,新兴业务仍在“烧钱”。
目前,千里科技的主要业务来源于销售汽车、摩托车及通用机械等产品,这部分营收占比超过90%。
财报显示,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汽车销售业务的毛利分别为2.69亿元、-1.96亿元、0.49亿元及-0.24亿元,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4.7%、-5.3%、1.2%及-0.9%。这意味着,千里科技每辆车都在亏本卖。
资料显示,该公司汽车销售主营睿蓝汽车。该品牌是由力帆科技与吉利汽车于2022年合资成立的,原负责曹操出行的B端定制车业务。
目前,睿蓝汽车在售三款纯电产品——紧凑型SUV睿蓝7(厂商指导价13.78万~23.18万元)、紧凑型MPV睿蓝8(厂商指导价13.78万~23.18万元)、中型SUV睿蓝9(厂商指导价15.99万~19.79万元),一款燃油小型SUV睿蓝X3 PRO(厂商指导价4.89万~5.79万元)。
另外还有专注于网约车市场的车型:睿蓝枫叶60S(厂商指导价9.98万~16.38万元)、枫叶80V(厂商指导价8.98万~15.98万元)。
这些年,睿蓝汽车的年销量一直维持在4万~5万辆,今年上半年也只卖了3.87万辆。其中,销量较好的睿蓝X3 PRO,今年前9个月,累计卖出近2.4万辆。
早在今年3月就有报道称,在吉利汽车旗下品牌整合完成后,睿蓝汽车也将并入吉利汽车下的中国星产品序列。
相比之下,摩托车业务才是千里科技的亮点,常年来保持着约11%至12%的毛利率,却也无法覆盖亏损。过去的三年半,千里科技累计亏损超5亿元。
为了尽快完成转型,千里科技也在加速研发,提出以模型驱动的“AI+车”解决方案,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91亿元、2.15亿元、4.07亿元及2.88亿元。
今年6月份,该公司发布了Afari自动驾驶系统ASD 1.0,能提供L2级智驾能力——包括城市无图NOA、高速NOA、自动泊车及全场景车位到车位等。千里科技坦言:“尚未自技术解决方案产生收入。”
截至2025年8月底,千里科技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17.77亿元,对于需要巨额投入的新业务而言,这样的家底显然还不够。
03、押注Robotaxi业务
现在,市场留给千里科技变现的时间窗口不长了。
投资者十分关注其AI业务的商业化进展。目前,千里科技的智驾并未为其带来收入,招股书中明确提到,ADS 1.0是由于2025年6月份首次发布,所以之前的三年半内,其向吉利提供的ASD(Afari自动驾驶系统)交易金额为零。
同时,千里科技也提到,部署其ASD的现有汽车品牌包括吉利银河、极氪。今年前三季度,吉利银河销量为87.5万辆,同比增长206%;极氪品牌销量超14万辆。这哥俩销量如果持续向上,应该会很快给千里科技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此,千里科技针对向吉利控股集团提供ASD的交易,设定了三个年度的交易金额上限。2026年至2028年,分别为88亿元、101.2亿元和116.4亿元。
但在外界看来,千里科技想要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还得看其能否减少对吉利的依赖,展现出独立造血的能力与清晰的市场竞争力。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23亿元、22.49亿元、21.44亿元和13.78亿元,分别占千里科技收入的39.7%、33.6%、30.8%及33.2%。加上千里科技还将向吉利集团提供智驾解决方案,短期内对吉利的营收依赖程度不会降低。
目前,奔驰已经作为千里科技的股东,为其提供了全球性的品牌背书,也为双方后续的合作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千里科技也意识到了这些,将触角伸进Robotaxi领域。这两年,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Robotaxi的商业化前景更有期望了。千里科技也盯上了这个赛道,其Robotaxi解决方案主要采用“轻资产模式”,这样既能降低前期资本开支,也可以将商业化的部分主动权交给合作伙伴。
10月16日,该公司与成都市政府签约,共推智能网联与Robotaxi示范运营。此前,千里科技已制定好18个月的全链路布局计划:一是加速研发L4级智驾方案,2026年年中发布,并联合吉利打造专用Robotaxi硬件;二是携手国内外出行平台共建运营服务系统;三是推动Robotaxi在十座全球城市落地运营,目标在单一城市部署超1000台。
随着千里科技赴港IPO的消息传开,资本市场逐渐看清了李书福在智能化下半场布下的棋局——这家公司,正是他以华为技术做对标,为后续进攻市场,提前备下的牌。
掌握这张“牌”的印奇,也被他寄予厚望。李书福曾评价印奇“是个聪明人”,还称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还记得那天的千里科技品牌发布会的现场,镜头定格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李书福轻轻拍着印奇的肩膀,笑着说,“你多说一点,这是属于你的时代”。随后,将话筒郑重递到了他手中。
(文中受访者刘洋、李勤为化名)
(作者 | 杨十二,编辑 | 田梦,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网友看法
1、网友平湖秋月心底波澜:ai优势就是沉淀~复用,吉利大有潜力。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