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32亿饮料龙头大窑“卖身”美国资本

来源:青梅旭史 时间:2025-07-24 06:17 阅读

32亿饮料龙头,“卖身”美国资本。

这两天重庆市场监管局的一纸公告炸了锅:美国资本KKR收购远景国际股权案被“无条件批准”。预示着这个国民引以为傲,一直力挺的国产品牌将“卖身”国外资本。

同时这也意味着大窑创始人王庆东彻底交出了实际控制权。如今回看他当初说的那句:“无论收购、合资,还是外资入股,我一概拒绝——大窑绝不走这条路”的豪言,当真满是讽刺。

那么这个年销32亿的国产饮料一哥,为何突然要把控制权交给外资?

土炮遇上了华尔街巨鳄

1990年的内蒙古街头,王庆东蹬着三轮车叫卖汽水时,绝对想不到35年后,自己的饮料会被美国资本估值几十亿。

而买下大窑的,正是美国老牌私募巨头KKR,一个在资本江湖里响当当的狠角色。重庆市监局的公示就像一纸判决书,宣告了这桩交易的尘埃落定。

说起KKR,那可是真正的“华尔街之狼”。他们手握数千亿美元的资本,在全球市场翻云覆雨。在中国,从字节跳动到蒙牛乳业,再到南孚电池,他们的投资名单几乎就是一张中国知名企业图谱。

三十多万个销售终端,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铺满了大江南北的县城小镇、街头巷尾。这套打法,和靠着低价席卷全国的蜜雪冰城如出一辙,都是从最不起眼的角落,撬动最庞大的市场。

对KKR来说,拿下大窑,就像得到了一张直通中国下沉市场的特快列车票。他们要的,不仅是一门饮料生意,更是一条现成的、通往数亿人餐桌的黄金管道。

大窑的逆袭,全靠“不按套路出牌”

大窑的崛起,本身就是一部非典型的商业传奇。

九十年代的八一饮料厂还是地方小厂,而那会的可乐雪碧已经靠着超市货架横扫全国。彼时的王庆东还是那个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汽水的小伙。

直到2006年,他盘下了一家快倒闭的国营饮料厂,改名“大窑”,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

他没有去跟可口可乐抢占超市货架,而是独辟蹊径,把目光瞄准了烟火气最浓的餐饮渠道——烧烤摊、大排档、小饭馆。

开过饭店的都懂,热菜是“走量的幌子”,凉菜和酒水才是“利润奶牛”。一盘拍黄瓜成本2块卖10块,一瓶啤酒进价3块卖6块,这钱赚得比炒一盘回锅肉轻松多了。

但可乐雪碧这类巨头有个死穴:价格太透明,不好加价。那么老板们总得找个“既能加价、顾客又不骂娘”的替代品吧?

于是大窑就这么踩着点来了,520ml的厚玻璃瓶往桌上一摆,顾客一看:这容量、这包装,跟啤酒没差!

老板再顺水推舟:“哥,开车了吧?来瓶大窑,解腻又提神!” 8块钱一瓶,顾客觉得比10块的啤酒划算,老板一算:进货价4块,净赚4块,比卖可乐多赚1块5!

最绝的是大窑对渠道的“贿赂”。一线品牌给超市的返利是10%,大窑直接给到餐饮店20%;别人搞“经销商压货”,大窑允许老板们“卖不完退换”。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东北的烧烤摊、西北的面馆、南方的大排档,哪还有可乐的位置?

直到2021年,大窑找了华与华做品牌升级,又请吴京代言,才算从“地摊货”变成“国民品牌”。

吴京穿着迷彩服喊“大窑嘉宾,畅饮无限”时,谁还记得它当年是靠钻巨头空子起家的?可问题来了:草根逆袭的故事听着爽,但当资本敲门时,“国民品牌”的牌坊还立得住吗?

卖公司的3个真相:老板套现、全国化缺钱、品牌是“纸老虎”

从蹬三轮到年销32亿,王庆东已经把“草根打法”玩到了极致。但饮料行业早就变天了:元气森林靠“无糖”一年卖百亿,东方树叶靠“0卡”成网红,连可乐都在推“小瓶装”讨好年轻人。

然而翻开大窑的配料表,白砂糖稳居高位,后面跟着一长串的添加剂。这在如今年轻人普遍追求健康、无糖、低卡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

去年尝试推出的“低糖版”,在便利店货架上根本打不过元气森林。60岁的王庆东可能也明白:自己能把企业做上市,但玩不转资本游戏和互联网营销。

趁着现在估值高,把85%股权卖给KKR,套现几十亿养老,剩下15%股权跟着资本喝汤,这账算得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更致命的问题是,风光的销量背后是并不乐观的利润。

“大玻璃瓶”包装既是它的标志,也是它沉重的成本包袱。高昂的运输和回收费用,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着它向南扩张的步伐。在讲究坪效和快捷的广州茶餐厅,笨重的大窑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疯狂的终端铺货、全国建厂的巨大投入,再加上原材料成本,一步步蚕食着利润。王庆东像一个土法炼金的匠人,虽然炼出了庞大的销售额,但手里的真金白银,可能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多。

面对这一切,今年三月,王庆东自己也承认,市场变了,大窑必须加快脚步。但有时候,时代的浪潮,并不会给个人英雄主义留下太多力挽狂澜的机会。

我们很难去揣测王庆东在签字那一刻的真实想法。或许,是看透了碳酸饮料市场的红海搏杀,深知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那90%的市场份额抗衡,无异于蚍蜉撼树。

或许,是作为一个年过六旬的创业者,拼了几十年,尝尽了酸甜苦辣,也该到了放手享受生活的时候。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这笔交易,在无数曾为“国货”情怀买单的消费者心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那句“永远不卖”的誓言,让他们感觉自己被辜负了。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问题是:那个满身“战狼”标签的吴京,还会继续为一家被美国资本控股的“国民汽水”代言吗?

资本要改口味,但老铁们还认吗?

现在,大窑站在了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

KKR的入主,无疑会带来充裕的资金和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他们可能会对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梳理供应链,优化成本,甚至推动大窑走向海外。

但资本的逻辑,往往是冰冷而高效的。他们最可能动刀的,就是大窑的产品本身。

为了迎合健康趋势,降低糖度、调整配方,几乎是必然选择。可问题是,改了配方,还是那个味儿吗?那些喝惯了“齁甜”口感的老顾客,还会买账吗?

那个标志性的大玻璃瓶,如果为了“优化成本”而被换成塑料瓶,它在餐饮场景里那份独特的仪式感,又将荡然无存。

这是大窑最艰难的抉择:如何在资本要求的“现代化”和消费者根深蒂固的“旧情怀”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那一口几代人记忆里的甜,如今被清清楚楚地摆上了资本的账本,等待估值。

信息来源:

网友看法

1、网友《悟》:大窑很神奇,哪里都有卖,国内汽水市场的份额达5%-10%,是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的第三大有糖汽水品牌,但你要问谁经常喝大窑就发现没几个喝的[大笑]

2、网友在松花江畔喝啤酒撸串:哈哈哈,我们捧红了一个企业,然后企业从美资本主义骗来了钱,然后我们撤场,再去捧另一个企业,让美资本主义,有去无回

3、网友冷昕:不能全怪大窑,只能说营商环境太差劲了

4、网友价值之美:一次没喝过的举个手

5、网友海绵宝宝:汇原果汁不也是让外国收购了吗,其实我觉得健力宝比可乐雪碧好喝,只是现在健力宝的市场不如从前了,有的地方都没人喝[捂脸]

6、网友小鹰哥:今天开始拒绝喝大窑

7、网友鑫丰电器1:这个老板是聪明人,这个大窑就是昙花一现,套现上岸就对了[捂脸]

8、网友心的影子999:喝过一次。这玩意儿不好喝,还没有小木屋好喝,纯纯的糖精水

9、网友成博77224408:大窑牛逼,从现在开始我喝宏宝莱

10、网友钟楼守护者:前几天第一次喝了大窑,一口满嘴糖浆味,和儿时5分钱的鲜桔水一个味,如此低端的饮料居然能火爆,太神奇了[捂脸]

11、网友江枫渔火的歌:大不了以后不喝了,让美资打水漂[大笑]。

12、网友驾龙观海0:资本收购大窑,就完全垄断了饮料市场,就像烟草专卖局垄断了烟草行业,资本收购后,即使把大窑这个品牌停产,也动摇不了可口可乐公司总体利润,甚至会更高。定价权就掌握在外资手里了,整体利润就更可控了

13、网友玄同:今天看了个新闻,全国糖尿病患者2亿,还有3亿在路上。现在都是无糖饮料的天下,人都知道健康饮食了。[灵光一闪]

14、网友樊先生82019022:人家做的对啊,做到这个体量不套现等啥呢,再不离场就得成国企了哈哈哈哈哈哈

15、网友大海边浪漫的回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东西都被外国收购呢

16、网友厄尔忒弭軻历亚斯: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圈钱➕快速变现的时代,马云、刘强东、潘石屹、王石、马化腾、丁磊等等,那个富豪不这样干?面对国外资本的诱惑,都底下了高贵的头颅,但已是赚的盆满钵满了!包括拼多多和美团饿了吧这些玩便宜货的主,主打一个剥削老百姓的腰包!哪天干不动了,直接套现股权变现几百亿,跑路国外养老去了!

17、网友勇往直前的橘子J:从今天开始,本人大窑的不喝!立贴为证[捂脸][捂脸][捂脸]

18、网友A-两个人的世界:是不是跟大宝天天见一样的下场,大窑天天见到大窑不见了呢[捂脸],只能说如果外资进场,我是不会再喝大窑了,虽然不缺我这一瓶,但是态度要坚决[赞]

19、网友冬北雪:大窑对可乐的市场冲击的确是不小的,一个民族品牌开始走下坡,甚至消失

20、网友小千工作室:中国餐饮早晚有一天会向健康发展的,老板在最高点套现,就对了。只是不明白老外看中什么了,花这么多钱为了啥目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