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南京照相馆》,到了电影后半段,眼睛依旧没干过。爆哭,有三次。
第一次爆哭,是老金(王骁饰)在分别前夜,带大家日行千里。
老金拉下一张张背景幕布,观众和他们一起看了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杭州西湖,看了万里长城。
当祖国山河随幕布飞转,你就知道,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已有答案。甚至无需金家大女儿(杨恩又饰)作答,你脑海中已经蹦出四个大字:“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当然要“寸土不让”。
第二次爆哭,是金家母女拿着伊藤给阿昌的两张通行证,惨死城门口。
虽然导演申奥没有用镜头直视金婉仪遭遇的比母亲更残酷的命运,但我的眼泪还是如断线的风筝。
这段戏背后,是一个残酷的历史数字:南京大屠杀中,20000多起强暴案,30多万中国人遭屠杀身亡。
数字背后,是一段血写的历史,也是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另一种痛苦的表述:什么是南京大屠杀?就是很多小朋友再也没能长大。
最后一次爆哭,是全片最后,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战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主角小分队中唯一死里逃生的林毓秀(高叶饰)按下照相机那一刻,我开始突然没有征兆地爆哭,一直哭到散场半小时以后。
那将近一小时我脑中一片空白,万般感受,尽上心头。
待到我平复心情,才不由感慨88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一部电影还原了历史课本中,那些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
以及故事背后,铁证如山的真相。
直到现在,我还不敢说已经从那股后劲中缓过来。
这是我近十年看过后劲最大的电影,甚至文字都无法描述它带给我的震撼、心痛、感动。
在我看来,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到现在阿昌的邮差编号“1213”,还在我脑海中回荡。
我看过的两场点映散场时,都没人离席,也没人出声,大家似乎都沉浸在一种沉重的历史情绪里,周璇的片尾曲《永远的微笑》久久回荡在影厅,就像所有人都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是的,没人能平静地走出《南京照相馆》。
就像媒体照片中,点映现场的导演申奥和主演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主创和观众哭成一片了。
电影点映到现在,口碑已经彻底被点燃——“后劲十足”“今年看过难得的佳片”。
而影片点映票房,已突破6000万,这还是在排片占比仅在6%左右取得的。
那么随着影片在周五正式公映,如潮的口碑,会推动影片票房创下今年暑期档最佳吗?
我问的更直接一点:影片票房,会突破20亿吗?
与影片的意义相比,票房无足轻重,可每多几十元票房,就意味着多一个人入场看了这部电影,所以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一起问出那个问题:影片到底能拿下多少票房?
一、终于等到一部“国产细糠”,“历史片”到底怎么拍,年轻的申奥拿出了正确的示范
过去十年,国产战争片并不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就更少,而真正能端上台面的“细糠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这部《南京照相馆》却让人看完了回味再三,越嚼越有滋味。
这背后不仅是题材的分量,还有“历史片”的独特魅力。
历史就摆在那里,但如何呈现那段历史,才是考验。
《南京照相馆》选择的角度,非常小,但又非常妙。
上学的时候,看到历史书上南京大屠杀的部分,那些残害同胞的照片,照片上,日本军人竟面带微笑。当时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此时能笑得出来?这些代表罪证的照片是谁拍的?又是怎样传出来的?
《南京照相馆》就是讲这些事。
但这里没有壮怀激烈的英雄叙事。
只有吉祥照相馆里几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从保命到“保真相”的过程。
几个小人物:有躲在地窖里苟且偷生的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四口。
有因为帮人找信耽误了上车,反倒逃过一劫的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
有为了通行证给日本人唱戏的龙套演员林毓秀。
从战友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小警察宋班长(周游 饰)。
最开始他们的目的就一个:活着。
因为日本摄影师伊藤拍下许多记录日本军人“勇猛”的暴行照片,需要把底片冲洗出来。
于是老金照相馆就成为这群人的保命之所。
为骗过日军,阿昌白天与林毓秀假扮夫妻,晚上向老金学习冲印手艺。
可冲洗底片的过程中,一张张日军屠杀南京百姓的照片在暗房里挨个曝光,其中包括很多他们的熟人,甚至有宋班长的兄弟。
于是他们开始盘算如何在日军眼皮底下把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底片,送出去。
全片137分钟,到小分队提出把底片送出南京,已过去一小时,等到老金故意破坏日军洗相器材,开启偷龙转凤的关键行动,影片已经进入最后四分之一。
有人一定会问,电影意义重大,可真的好看吗?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好看,非常好看。
影片没有浪费一分钟,也没有硬煽情,而是在特定戏剧情境下,通过人物身份制造出合情合理的戏剧冲突,让观众自发代入到故事中。
导演申奥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运镜、布景都极精致厚重,又保持了巨大的克制——影片没有刻意用残酷的画面来刺激观众,但又把情绪给得很足,因为历史本身,自带重量,而导演手法举重若轻。
具体怎么个举重若轻,我举两段蒙太奇的例子。
一是日军射杀战俘和无辜百姓,让伊藤拍下这些瞬间,但日军杀人太快了,一枪下去,伊藤还没来得及按快门。
而日军的解决方案是:多杀几个,总能拍下来了吧。
接下来影片的剪辑,将伊藤拍照,和日军开枪放到了一起。
上子弹、瞄准、扣动扳机,和对焦、调整光圈、按下快门反复交叉剪辑,那种镜头绽放的巨大力量,让我作为一个观众,有种置身历史现场的恐惧、震颤,以及出离愤怒。
另一段是伊藤装模做样喂食路边的一条小狗,一边撸狗,一边安抚阿昌让他好好洗照片。
后来王广海为救情人毓秀反抗,伊藤果断拔枪说:这就是狗咬主人的下场。
这是导演用镜头语言说出:阿昌、王广海与狗,狗与中国人,在这个伪善的日本摄影师心中,其实是一样的。
再比如,影片的悬念伏笔。
好几处,妙笔生花。
我就举一个,换底片。
影片的关键悬念,是如何把底片送出去,只能偷梁换柱,可怎么偷梁换柱呢?
影片前半段拍了一个片段,就是阿昌刚学会冲胶卷,伊藤闯进来,正在冲洗其他中国人照片的阿昌大声说:照片不能见光。伊藤一看照片笑着说,这些照片不重要。
直到影片结尾,伊藤发现底片被调了包,发现自己拿到的是一张张关于中国人的胶片,顿时崩溃。这不就是当初阿昌洗的照片吗?
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这伏笔太重要了。
最后说一段高潮戏。
就是阿昌以死完成最后的任务。
此时的阿昌,早已不是开场时那个只求活着的小邮差,而是置生死于度外、独自留下面对残暴侵略者的中国纯爷们。他不是不惜命,而是必须完成整个计划的最后一步。
所以当阿昌吼出那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坐在影院里吹了两小时冷气的我却顿时热血沸腾。
而当他已奄奄一息却坚定地说出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时,那一刻他一字一句,气若游丝,却又声裂金石,气贯长河。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电影不是要拍什么英雄故事。
而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在那时那刻,一定会做出的抉择:谁不怕死,可此时此地,中国人何惜此身?
南京照相馆里牺牲的几个小人物,不是有什么大不了的英雄豪气,只是有中国人最平凡、最朴素的良心。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制作精良,故事扎实,手法克制,让历史自己发声,《南京照相馆》都踩准了,拍实了。
86年生人申奥,用一部掷地有声的电影,为同类题材完成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示范。
这样的作品不卖座,什么样的电影才该卖座?
二、王骁一口南京话地道,王传君演出了人物的复杂,原岛大地令人惊喜
好演员遇到好本子,是会发光的。
《南京照相馆》里没有NPC,每个角色都是有生命力的,这也极大激发了演员的表演。
最让人感触的,是王骁。
他饰演的老金,是《南京照相馆》里最平凡的人物。
一个小小照相馆老板,最开始就一个字,怂。
躲在地窖里,日常弯着腰,一口正宗南京话说的轻轻柔柔的。
可往下看才发现,这个为保护家人而怂的普通中年男人,骨子里的热血。
一开始就是他指出:这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我们干这种事情是洗不干净的。
可后来经历了生死荣辱之间的挣扎,老金决定把老婆儿女送出去之后,当晚给大家来了那一场日行千里。
那一刻已知自己明日凶多吉少甚至有死无生的老金,却兴奋地像个孩子,因为在他以为,至少老婆孩子能活。
自己为这大好山河,只要能把照片传出去,有什么不值呢?
可惜他到死都不知道,老婆女儿终究还是没保住。
最令人唏嘘的角色,是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王传君自己说曾拒绝这个角色,但最终选择接受挑战,诠释这个有着复杂人性和心理的日军翻译。
王广海自认为是一个识时务的“聪明人”,身上又有很强烈的矛盾性,处处对日军俯首帖耳,却不认为自己是汉奸,坚信自己是在救人,事实上,他也确实好几次帮了照相馆的人,并非是毫无人性。
可他太天真了,竟相信投靠日本人会有活路,结果最后老婆孩子都保不住。
导演用的最好的,是刘昊然。
刘昊然身上,有种纯真的气质,尤其是眼神,我想,这正是申奥要的东西。
影片开场,在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的混乱南京街头,当他目睹日军屠戮的各种暴行,无数的同胞在他眼前倒下,满眼都是惊恐的眼神。
而当他进入到照相馆,成了“学徒”以后,当他一次次透过底片“凝视”这些暴行,眼神却变得越来越坚定。到最后他说出那四个字:我们不是朋友。眼神已是视死如归。
最后还要特别说的,是曾出演《忘不了》的原岛大地,饰演的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其角色完整度和深度,在我看远超同类作品的同类角色。
最开始,这是脸上挂着纯真微笑的温良小哥,满嘴中国文化,还对阿昌说是朋友。
因为过去同类作品的印象,我还以为角色走向又会是过去的套路。
没想到伊藤在结局时“突然”变脸,给了阿昌离开南京的通行证,实则是让站岗日军杀死持有该通行证的人,
还美其名曰“仁义礼智信”——饶命是“仁”、给吃的是“义”、交朋友是“礼”、给通行证是“信”、借刀杀人是“智”。
这个角色的深意在于告诉观众:有人性,我们才可以来谈人性;但我们无法塑造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这些演员用心投入的表演,才构建了影片坚实的重量。
三、《南京照相馆》的后劲真足,我敢说票房突破20亿都算少的
现在,可以让我们预测一下票房了。
暑期档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票房破10亿的电影。
但我敢断言,《南京照相馆》将是一部大爆款,将是20亿起步的作品。
猫淘都是9.7分,豆瓣好评一片,单论观众口碑层面,影片已经称得上大爆。
评分和票房并不一定会成正比,但是在暑期档,口口相传的“口碑”对于影片来说,却有可能掀起一场社交平台的观影热潮。
还有一点,就是影片已经超出了观众的预期。
毕竟影片上映前,没人敢肯定之前代表作是《孤注一掷》的申奥,是否有能力驾驭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
结果影片非但没有流俗,反而拍得如此沉实老练,还在结尾处给出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升华,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和惊喜。
观众用脚投票,不是品质上的横向对比,而是在这种超出预期的惊喜感。
过去这种观众惊喜造就了《流浪地球》之于国产科幻片,《红海行动》之于战争动作片的票房突破。
这次,该轮到战争历史片了。
当然,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因为对于电影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巧合和运气。
靠着扎实品质和突破性,才让《南京照相馆》有可能突破同类题材票房天花板。
20亿,只是影片品质应得的暑期档票房。可绝对不是影片票房上线。
一旦观众热情被点燃,30亿、40亿,都有可能。
关键是,它值。
在中国电影史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题材实在是太少了。佳作也是掰着手指都能数完。
这段历史不好拍,两难。
电影中的南京大屠杀,残酷程度必然不及历史中南京大屠杀残酷程度之万一。
但影片的做法是不过度渲染苦难,不制造奇观,只是还原当年日军暴行的真相。
历史已足够震撼。真实,则自有万钧之力。
相比故事中的残酷,同样令我动容的,还有片中小人物的“风骨”。
那份国破山河在下无惧生死的中国人的气性,到现在还震撼着我。
影片票房大爆映的意义,当然不只在于拯救萧条的暑期档。
而是为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让所有入场的观众,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看看侵略者当年做了什么,那些遭受迫害、又团结不屈的中国百姓,又做了什么。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回首影片里1937年冬天的南京,去看影片呈现的那段真实的历史。
以及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更别有一番意义。
至今记得《长安三万里》中的一句话,“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
看到《南京照相馆》一日千里那一段的时候,我脑海中也闪现出几首诗,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是“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是“九仞为山争一篑,同仇敢与亿民期。”
是“熟知重死胜轻死,纵卜他生惜此生”,也是“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
因为你回望那个冬天,在那座南京城里,就无法把目光从这场屠杀上移开。
历史是人格的一部分,有些“底片”,必须送到;有些记忆,也必须留存。
南京人不会忘记,因为南京是南京人的南京。
中国人不敢忘记,因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
我希望电影尽量卖座,是希望尽量多一些中国人再回看那段历史,希望所有人都不忘记那段历史中的,那些人。
而我们也绝没有资格,代表当年逝去的30多万亡魂,去轻言原谅。
网友看法
1、网友血色黄昏:感觉还是陆川的南京南京在台词上,意境上,更有深度和冲击力
2、网友乡约故事分享:铭记历史,时刻警醒,才是才能真正强大。居安思危,永不过时。[赞]
3、网友压屏界扛把子:看完气的我退了索尼游戏机,买了小米平板玩游戏吧!
4、网友隽KA爷:已经二刷
5、网友黑炭eMI2:坐等731吧
6、网友不凡百灵鸟LPd:为什么不播“731”?
7、网友风姿卓越孔雀jHn:光看文案就哭的不行了,这周六估计从头哭到尾[打call]
8、网友存在之弧:嗯。。看完没有一丝感动,全是窝火。
9、网友心水静瓶:破百亿
10、网友温柔画板6Is:好看是好看,总感觉差点意思
11、网友友爱奶茶WV:看完了,全程不离场,推荐大家看的国产优秀历史题材电影[赞][赞][赞]
12、网友少数派议员:请留100亿给731谢谢
13、网友诠释的低调:世仇
14、网友执着的糯米DM:二十亿?你以为你是大过年的哪吒吗?想上天呢?电影是好电影,但是张力不够,既然拍得是南京大屠杀,就要浓墨重彩,不能因为题目是照相馆就避重就轻把大屠杀当成了"龙套"背景,虽然也有砍头机上扫射,但是张力不足,只有几百人被机上扫射混进江里染红了江水那一刻电影院里充满了哽咽声,这样一部电影,两个多小时只有一分钟的哽咽是不够的,是不对的,是不足的……二十亿,你想多了。
15、网友自由的精灵Hv:看了更反日,更不得踏平东京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