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妥协的国家一个接着一个,特朗普就真的赢定了吗?又为何说美国的麻烦还在后头呢?
最近,特朗普高调宣布大胜,声称菲律宾、日本、印尼,这3个国家已向美国妥协并达成贸易协议。但这表面风光真是美国的胜利吗?细看代价高昂,后患无穷,美国正在透支最后的信用,输掉的是人心!
我们来看中国这三个邻国的处境:菲律宾被迫接受19%的对美出口关税,换来的是美国商品进入菲律宾的所谓“零关税”。这必将导致菲律宾电子、服装等支柱产业成本飙升,竞争力大打折扣;日本的代价更为惨重:承诺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其中90%利润归属美国企业,同时还向美国开放汽车和大米市场。首相石破茂根本没法给国内一个交待,只能主动下台;印尼则献上价值近500亿美元的大单,包括采购能源、农产品和波音飞机,更关键的是解除了镍、铜等美国急需的关键矿产出口限制,允许美国企业主导精炼加工环节。特朗普非常开心,说这是解决美国被“卡脖子”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
表面看,特朗普的关税大刀似乎斩获颇丰,但手法如出一辙:先挥舞惩罚性关税大棒进行极限施压,再“施恩”般微调税率,最终逼迫对方签订城下之盟!这种“极限施压+假意让步”的模式,埋下了三重巨大隐患:
首先,重创妥协国自身经济根基。菲律宾支柱产业受损、日本车企被迫让出经营多年的本土市场、印尼为短期订单贱卖战略资源——三国国内反对声浪高涨,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其次,严重透支美国国际信誉。菲律宾现在是美国印太战略最关键的棋子,可特朗普依旧不在贸易问题上给菲律宾行方便,这给全球国家提了个醒:今天美国能用关税胁迫菲律宾签不平等条约,明天就能随时撕毁任何协议。这样一来哪还有国家愿意追随美国?
最后,惊醒东南亚。印尼开放矿产出口,可能导致本国新兴电池产业被美资掌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刚刚帮助印尼建成投资59亿美元的新能源电池中心。中国在教印尼怎么“捕鱼”,美国甚至想抢走印尼的“渔获”,哪种合作模式更得人心?
美国在搞“减法”甚至“除法”,挥舞关税大刀,粗暴撕裂区域产业链,逼迫各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破坏区域合作根基,制造分裂。中国则专注做“加法”“乘法”,通过各种区域机制不断深化与东盟的经贸纽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创造新的合作增量。中国推行的“资源+技术”共赢合作模式,彻底碾压了美国“只要矿”的掠夺式逻辑,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纵使美国强逼3国低头,它也绝对算不上赢家,一方面,即便获得印尼的镍和铜,美国军工最致命、最不可替代的稀土命脉,依然牢牢握在中国手中,这种深度依赖不是印尼矿产可解的。另一方面,美国试图用对菲律宾模糊的军事承诺、对日本的安全保障来换取经济让步,这一模式非常脆弱,本身就存在逻辑硬伤。最直接的矛盾点在于:菲律宾为换取美国那点“安全承诺”,被迫吞下高额关税苦果,将直接导致菲律宾政府收入减少。当菲律宾民众发现,关税亏空搞得政府连55亿美元买战机的钱都凑不齐的时候,他们必然质疑:一个让盟友变穷、削弱菲军武装能力的“保护者”,它的承诺真的可信吗?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