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暑期档冲刺100亿 电影院为何还觉得难

来源:刘润商学 时间:2025-08-15 01:05 阅读

今年的暑期档太热闹了。

最近总听办公室的同事说起,《南京照相馆》奔着30亿去了,《浪浪山小妖怪》又逆袭了。再过几天,这个暑期档就100亿了。不知道你去看了哪部?

我也看到很多网友的疑问:

票房这么高,电影院岂不是赚疯了?

电影院把电影票卖那么贵,票房能不高吗?

这是不是说明,开电影院是个赚钱的好生意?

关于电影的艺术鉴赏,我不是专家。不过,我特意就这些“外行问题”,请教了一位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意外的是,他给我描述了另一幅画面:

暑期档虽然热闹,但电影院还是过得不好。

可是,之前的《哪吒2》卖了一百多亿啊?这还不好?

对,哪怕有个《哪吒2》。

之前有过统计,今年5月,全国新开影院35家,但同期关闭影院约为206家。这就很奇怪了。

所以,我想把我了解到的事,通通和你分享。希望也能解答你的疑惑。

从哪里开始聊呢?

就先从那一张电影票算起吧。

01

一张票卖50元,电影院拿23.9元

假设一张电影票卖50元,你觉得电影院赚多少呢?30元?再多点,40元?

其实,电影院只拿走23.9元。

想算明白这笔账,就得理解中国电影的分账机制。

一部电影上映,就像一块刚出炉的蛋糕,一堆人等着分,而电影院只是其中之一。至于怎么分?分给谁?规矩早就定好了。

你付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这50元叫“含税票房”,不能马上分。首先,要先切两刀。第一刀,5%上缴国库,给专资办。第二刀,3.3%交税。剩下的91.7%,才是可以分账的“净票房”。不过,如果一部电影净票房超过6亿,超过的部分还要按1%-3%的比例,向中影数字或华夏交发行代理费。现在,终于可以排队分账了。一般电影院分50%,制片和发行分40%-43%不等,余下的分给其他七七八八的小公司。最终比例还得看上映前签好的合同。就拿《浪浪山小妖怪》来说,根据猫眼专业版,片方拿走37.95%,影院拿走52.27%。

所以,如果你买了一张50块的《浪浪山小妖怪》,电影院大概赚23.9元。

你可能会说,23.9元,接近一半了啊。很赚了。

别急,这23.9元,只是收入,不是利润。电影院还要拿去支付房租、水电费、人力成本、放映设备的购置维护成本、营销宣传、影院座椅的折旧费等等。最终真正能成为利润的,还剩多少呢?

如果一张票能净赚10块,就算很不错了。但很多时候,可能只有5块8块,甚至亏本。

行,成本高,赚得少,能理解。但是一张票卖多少钱不是电影院自己定的吗?

定价权虽然在影院手里,但上游给了影院一个限制:“最低结算价”。

比如一部电影结算价是50元。这就意味着,无论影院卖多少钱,最终分账都按50元算。不过,这会产生一个后果,如果票价低于50元,那每卖出一张。影院不仅要把全部票款给片方,还要倒贴钱补差价。假如一张票卖20元,那影院就要补上30元差价再加税费。这其实就从根本上锁死了影院的“降价促销”空间。虽然能吸引更多观众,但每张票都是亏本生意。

这个机制保证了片方的收入,但却给了影院很大的经营压力。

既然卖票赚不了多少,那电影院靠什么赚钱?

02

可乐爆米花,才是电影院赚钱的大头

中国电影院的盈利,主要还是靠票房分成,大约占到70%-80%。但是,电影票净利润太低,大多数影院利润率只有5%-10%,有的甚至为负。所以,单靠票房,很难赚钱。

那靠什么?靠可乐、爆米花这些卖品,和广告。

可乐、爆米花这些餐饮都好理解。相比票房分成10%左右的利润,卖品的毛利在60%上下。一张票可能只赚你10块钱,但一桶40元的爆米花,和一杯15元的可乐,就可能赚你35元。每卖出一份爆米花套餐,可能抵四五张票。谁更赚钱,一目了然。广告更多了。你在商场里看到的电影宣传,电影院里的展示板,看电影前的映前广告等等,这些都属于电影院做的广告。

就拿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一年,2019年来说。以万达为例,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154.35亿元,其中票务收入91.22亿,但毛利率只有6.61%。而餐饮的毛利率为63.33%,广告收入的毛利率为56.66%。

你可以这么理解,餐饮和广告用不到3成的收入占比,贡献了影院将近8成的毛利润。

卖电影票只是交个朋友。真正卖的,是那个靠电影引流的线下零售空间。

除了卖品,所有其他非票业务,都是相似的逻辑。比如定制爆米花桶。利用电影的热度,对餐饮形成互补。比如映前广告。电影院提供了一个“强制触达”的场景,观众非看不可。比如场地租赁。有人在电影院办派对、求婚、团建,就是看中了电影院兼具私密性、仪式感和娱乐性的封闭空间。

在电影院的营收中,这些非票业务占比都不算高。但是,利润率都很高。全靠它们,才能让电影院活下来。

不能靠卖电影票活命,恰恰也说明了电影院现在的尴尬境地。

03

开电影院,是一个高风险运营的生意

开电影院,其实是一门“看上去很美”,但实际风险极高的生意。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有个很清晰的商业模式嘛,用电影引流,靠零售赚钱,逻辑闭环。要注意,一个商业模式在逻辑上的完美,不代表在现实中就没问题。

电影院的生意好不好,至少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

第一,电影院是个重资产行业,成本很高。

电影院最烧钱的有三样:场地租金、人员成本和维护成本。假如在二线城市开一家小规模的电影院,5个厅,500个座位左右,算上场地租金、设备、技术、人力、运营等费用,前期投入大概400-450万左右。

第二,非常依赖外部因素,典型的“看天吃饭”。

如果是春节、暑期这样的热门档期,有《哪吒2》、《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大爆款,影院就一派繁荣。但是,全年能有几个热门档期,和大爆电影呢?更不用说,一旦遇到疫情这样的不可抗力,直接行业停摆。

所以,整个行业就陷入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局面:一边,是《哪吒2》这样的大爆款,屡创票房新高。另一边,却是国内院线公司普遍亏损,和越来越多的影院说“活不下去”。比如万达,2024年净亏损9.4亿,同比减少203.05%。

之前有媒体做过统计:

2025年上半年,中国总票房292.31亿人民币,不过当中154.46亿票房来自《哪吒2》,《哪吒2》过后,中国院线又开始遇冷,继2月单月票房160.9亿元后,3至6月的月均票房不足20亿,全中国院线每场平均人次跌到2至4人,0人的空场率竟然高达40%,每10场便有4场全院没有观众。

这也说明,电影爆不爆,跟电影院生意好不好做,完全两码事。

一两部爆款,只能决定一家影院在“春节”怎么过,却决定不了它“全年”怎么活。

开电影院,从来都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更何况,国内很多电影院已经很难想着“赚多少”,而是要考虑怎么“活下去”。

04

未来影院的主题,是“活下去”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行业整体都是亏损的。

黄建新导演曾说:“算上卖饮料爆米花和周边产品,卖到600亿到700亿影院才可以生存。”,也就是至少要4部《哪吒2》。怎么办?难不成坐以待毙?

《哪吒》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多影院从业者,也都抱着这样的心态。

为了“活下去”,很多电影院都开始“自救”。

假如你去一家电影院,很可能会发现其中一个影厅,在直播世界杯,球迷兴高采烈。转身另一个厅,竟然有人在说相声。再远处的一个厅,挂着“午睡专区”的牌子,居然是把闲置空间拿出来了。说白了,既然看电影的人少,那不如想想怎么把那么大的空间,拿来做别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今年的“年中大课”,我们就找了上海影城,租下了它们最大的千人大厅“杜比剧场”。上海影城的人给我介绍说,这个厅的放映系统和音频系统,都用的是奥斯卡颁奖同款。实话说,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演讲,体验确实很不一样。

这些,就是“影院+”模式。将电影院从单一的“电影放映场所”,变成一个线下娱乐中心。

往这个方向走,就能让电影院赚钱吗?不好说,但至少,那些影院从业者正在努力探索。

“影院+”还不够成熟,可以增加收入,但还不足以颠覆整个商业模式。

源头,还是在中国电影人身上。

电影院就像是超市里的货架,能摆哪些货,能摆多少,取决于上游的供应商能给多少。归根究底,还是需要中国电影人拍出更多的,像《浪浪山小妖怪》、《南京照相馆》、《哪吒2》这样的好作品。观众不是不喜欢看电影,而是喜欢看好电影。

毕竟,观众只会为银幕上的戏而来,而不是银幕本身。

观点 / 刘润主笔/ 海盐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网友看法

1、网友2024.吾爱喵:我经常买万达影院票都是33.9元[捂脸],照上面这个文章的推算,那影院到手14元

2、网友清新雪梨Ht:那个专资办干啥的,比税收拿得还多。

3、网友福从心底:经济下行周期,百姓看电影解闷是趋势,只是票价会越来越低,因为购买力下降是事实。

4、网友上官远见:可以多收那些大卖电影的排片费,不给就不排

5、网友找个用户名怎么这么难:最终分账按五十元算是错的!

6、网友西海没有海:我上我行

7、网友刑鼎:因为各行各业都带着紧箍咒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