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

业内:胖东来讨厌“胖都来”们

来源:虎嗅APP 时间:2025-05-06 03:01 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老板都不傻。

开店之前,名字肯定反复琢磨过。“胖都来”和“胖东来”这么像,老板不可能没考虑到法律和舆论的风险。

既然问题明摆着,为啥还要这么做?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备而来。

法人代表说,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也姓“胖”,还说自己真心想学胖东来的模式。这话听听就算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背后肯定另有动机。

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系统性碰瓷:一边蹭热度赚流量,一边小心翼翼地避开法律责任,能捞多少是多少。

为什么说是系统性的?从商业角度分析,胖都来至少利用了三大市场缝隙。

首先,对流量洼地的精准打击。胖东来在零售界名气很大,但在浙江还没有实体店,这给胖东来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名字一出,争议就起,加上开业前请了一堆明星录视频站台,结合短视频平台的这种争议,没开业先爆红,效果拉满;这波操作很清楚:黑红也是红。用最低成本制造最大曝光,稳赚不亏。

第二点,疯狂试探法律边界。

还记得真功夫那个侵权案吗?从2004年开始,他们用了一个高度相似李小龙形象的卡通LOGO,一直没授权。

直到2010年李香凝维权,官司一路打到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才裁定那二十个商标无效。

但现在民事索赔还在审理中。你看,这种事一旦拖进时间线,维权方耗不起,品牌方却能继续吃红利。

我查了一下,胖都来的母公司早在2025年1月就注册了“胖都来”、“淘都来”等商标,明显是提前布局,想通过跨类别注册避开和胖东来的正面冲突。

再加上我国商标注册实行“先申请原则”,企业名称登记和商标体系又分属不同部门监管,这套制度漏洞被胖都来拿捏得死死的。

你说这不是钻空子么?一个字:巧;两个字:老练。

最后一点是,消费者认知本身很脆弱。

胖都来不仅复制了“胖+三字”结构,还模仿了胖东来的视觉标识(如红色主色调)、服务话术(如“不满意就退货”)等细节,形成了全链条的“搭便车”策略。

这种策略,是零售业里的隐秘赛道了,这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胖改店”,模仿商品陈列、员工培训甚至薪资制度等,见怪不怪了。

我记得,元气森林刚出来时,有不少工厂直接在包装上做擦边球推向市场,也借了一波流量。所以说,胖都来这招,本质一样:踩着市场的缝、法律的边、认知的软肋,一步步把流量变成销量。

既然是“蹭名”,那这种策略到底能不能持续?我的判断是:这是一场拿品牌声誉当筹码的商业赌博。

为什么是赌博?

因为短期收益和长期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短期内能快速获取流量红利,从长期看,品牌信任的建立非常困难,而一旦信任崩塌,往往不可逆。

不信,我们来拆开看看。你知道现在零售业平均获客成本是多少吗?150到200块一个人。

而胖都来靠名字上的“擦边球”,把首月营销成本压到了传统模式的30%甚至更低。消费者因为混淆产生好奇,主动进店:这种搭便车效应,立竿见影。

但问题也很明显:衰减得也快。怎么衰减?

很简单:很多人第一次去,因为以为它是“胖东来”。但一旦发现服务一般、体验不佳,第二次就基本不会再来。

毕竟在大众认知中,胖东来标签很清晰:服务好、价格实、体验优,如果胖都来做不到这些核心价值,反而会让用户觉得被欺骗,进而引发负面口碑。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地理真空期。

目前胖东来虽然没有在浙江布局实体店,但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布局。我上次去胖东来走访时听说,只要政策允许,未来在全国多地开店也不是不可能。

这给了胖都来一个抢占消费者心智的窗口期,预计有12到18个月的时间。

他们要在这段时间里尽可能抢占消费者心智。类似的打法,在“茶颜观色”模仿“茶颜悦色”的早期也出现过。结果呢?正主一入场,山寨品牌迅速边缘化。

再来看看长期风险,最大的坑是信任崩塌。

从内部来说,员工迟早会意识到,名字易抄,内核难学。

当他们发现,所谓“学习胖东来”只是嘴上说说,实际服务、薪资、管理等各方面完全跟不上时,内部就会开始反噬,时间一久,团队信心崩盘,人员流失加剧。

从外部来看,更直接:用户的反噬杀伤力极大。

你要知道,负面口碑的传播速度是正面内容的十倍不止,如果胖都来兑现不了“学习胖东来”的承诺,比如性价比、服务体验这些核心点,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一个大妈拍个小视频吐槽,胖都来想解释都来不及。

就像当年那些“康帅傅”、“雷碧”,最后都成了“山寨”的代名词,连提都不好意思提;所以说,流量可以借,但品牌只能自己长出来。

面对“胖都来”这波操作,胖东来5月2日也迅速做出了回应:强硬维权。但问题是,维权真能解决问题吗?我的结论是:很难、很久、很头疼。因为这些痛点背后是法律、商业与人性的复杂博弈。

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专有名词来形容它,但是我还要用一个概念来表达:维权及亏损。

举个例子:

胖东来早年搞过珠宝业务,营收占比小得可怜,可维权的成本却高得离谱。律师费、调查费、打官司的时间……加起来早就超过了案子本身的价值。

有数据显示,73%的中小企业因为维权太贵,最后只能忍气吞声。违法成本低,维权代价高,这像变相鼓励别人来碰瓷。

再看看胖东来的“红内裤”事件,博主发一条视频,合作工厂的订单全没了。可企业要花几个月、几百万才能证明自己清白。

这还没完,跨区域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胖东来在河南,“胖都来”在浙江,“红内裤”博主在陕西,“玉石纠纷”网红在广东……这种地理分散的情况,直接暴露了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胖东来得在杭州起诉,可各地对“商业诋毁”、“名誉侵权”的认定标准都不一样。有律师指出,异地维权成功率比本地低37%。换句话说,异地维权不仅难度大,成功的概率也低。

还有短视频平台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现象。

平台既是谣言发酵的地方,又要负责治理。玉石纠纷,抖音直到胖东来起诉后才开始查内容;红内裤事件中,误导性视频播放量爆了才开始封禁。

平台总是让流量飞一会儿,出了事再补救,你能怎么办?有研究显示,87%的侵权投诉都得企业自己举证,平台只是走个形式审查的过场。

更让人头疼的是,职业打假人、职业碰瓷的已经形成产业链了,把正常维权生态搞得一团糟。

胖东来调查显示,红内裤事件的投诉者三年内投诉了287次,其中263次都拿到了赔偿。这些人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的漏洞,对企业进行敲诈。

可问题在于,司法实践中对“过度维权”和“正当投诉”的界限还很模糊。

最后说说消费者认知,胖都来事件里,63%的消费者误以为它是胖东来的关联品牌;这说明零售业有个致命弱点:消费者对品牌符号的依赖远大于产品本身。

当“胖东来模式”被简化成“胖+三字”、红色主色调、退货承诺这些容易模仿的元素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反而被掩盖了。

这就像是你买手机,只看外壳不看芯片,结果发现性能根本拉胯。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于东来前两天关闭抖音账号的事。或许,有时候降低舆论热度,反而能让企业避免被无休止的争议和侵权行为纠缠。

如果零售业问题靠维权、说理就能解决,那就好了,但现实往往更加复杂。

所以,这件事对中小企业最大的警示是什么?

胖都来戳破了一个致命误区:把投机当创新,把模仿当捷径。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当“模仿”成为常态,企业如何才能摆脱路径依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认为,有几点值得认真反思。

第一点是:品牌不是后置项,而是前置动作。很多中小企业总想着“先赚钱,再保护品牌”。可胖东来的做法完全不同:人家从创业开始就注册了45类全类商标,常年养着专业法律团队。

现在很多人说维权太贵,其实不是维权贵,是你根本没做好准备。连基本盘都没筑牢,拿什么去维权?

再说胖都来母公司还抢注了“淘都来”这类关联商标,这也暴露出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在法律认知上的错位。

商标布局不是万能的,如果被认定为“恶意囤积”,反而会变成侵权证据。所以,别等出事才想起律师,法务意识要提前建立。

第二点是,模仿不是出路,差异化才是活命之道。

那些模仿“胖东来”的店,最后都没走出来,真正突围的,反而是像杭州永辉这样的超市。

它靠的是啥?不是名字,是服务细节上的微创新:母婴室装紫外线消毒屏、推出“老年购物车”……这些才是真正打动用户的点。

这说明啥?

中小企业与其跟在大品牌后面抄作业,不如聚焦细分市场,把大企业忽略的痛点变成自己的机会。

你可以针对社区里的老年顾客,开发“代购+送货”服务;或者在生鲜品类引入透明供应链溯源系统;这些实实在在的差异化策略,比简单蹭名强太多了。

第三点是:用户忠诚度靠的不是名字相似度,而是价值共振。胖东来为什么能赢得人心?看看它的做法就知道了:员工月薪7000元起、每周二闭店培训……这些都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在把人力成本转化为信任资产。

反观那些蹭热点的企业呢?

总想着靠流量赚钱,结果为了省成本克扣员工绩效,服务做砸了,最后被消费者贴上“东施效颦”的标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胖都来事件最大的讽刺在于:当模仿者忙着抄名字时,被模仿者早就超越了“品牌”这个层面,进化成了一个社会价值共同体。

胖东来把90%的利润分给员工,设立“委屈奖”这样的机制,其实在打造一种归属感,把企业变成员工和消费者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中小企业要想穿越周期,就得明白一件事:

商业的终点不是打败谁,而是成为别人绕不开、离不开的价值节点;真正能改变行业的,从来不是模仿者,而是敢于跳出主流赛道、重新定义规则的人。

名字可以蹭,人心、价值,真能学得来吗?还是要尊重行业,尊重前辈,尊重常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11512.html?f=jinritoutiao

网友看法

1、网友森茜雅爸爸:开着保时泰去胖都来逛,买了件乔丹T恤,然后进去真功夫吃了午饭,回家路上喝了罐雷碧。回到家又饿了泡了袋康师博,喝了瓶六个核弹。晚上用用蓝月壳洗衣液洗了衣服,然后美美的吃着上好娃薯片看着中韩三星牌电视,真是美美又充实的一天

2、网友幻想爩宙:明天网名改明日头条,会被头条起诉吗?[呲牙]

3、网友温柔坚定有力量:我看评论区说的都很有道理,没有别的见解可发,就表达一下赞同[赞]

4、网友热度狗233:把模式给学会一切都不是问题,你把他经营理念全抄过来,不比搞个名字强?你再把他理念给加强一下反而比他更好,名字抄过来,和别的超市一样,那别人还是就近原则,不也是白搭?你就算比他好了,但是名字相似不还是活在他的阴影下?

5、网友看着你们没带脑子:只要商标合法,就没用任何不合理

6、网友温柔光束yrv: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他旁边开一家正宗的胖东来。真假美猴王自然就分辨出来了。

7、网友造福苍生1987年:胖东来自己不出来,就别怪别人模仿你,以前胖东来还说欢迎大家模仿他,现在又要告,几个意思?

8、网友勇敢大步走:如果不下架,很快有胖西来,胖北来,胖南来[祈祷][祈祷][祈祷]

9、网友千里走单骑28190024:如果胖东来收购胖都来,能不能实现双赢呢

10、网友愉悦的星星eH8:胖东来要当霸东来吗?希望他今后越来越胖,有喜欢他霸[比心]

11、网友尼古拉k:如果这个能行的话,我就开一家平果手机店,专卖滑为手机,买一台逼压弟的车,渴了再来个农妇山泉水或者哇哈哈,app用威信扫码,付款用知福报,点外卖我用惊动、饿了没、妹团、开个银行可以叫:中国人民引航。

12、网友枫叶满山别来无恙:招尚银行(xing) 肯得鸡 麦当挠 沃尔马 家乐富 富贵了 七匹郎 吉铺 奔池 宝码 以后全擦边经营 不会乱套了吗?

13、网友乐天鹰隼:这种山寨擦边的商业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重罚。 对旁门左道致富袖手旁观,也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 是对于财富分配方式的公然危害。

14、网友我是洋洋娃: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分析得很到位,其实于东来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全方位把控自己的选品,做好服务、产品创新即可,有些企业的内核不是那么好学的。

15、网友小马摸石头:讨厌没有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碰到各种问题很正常,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也是对企业的考验!如果他不违反法律法规,那就应该积极的心态面对!说不定他也能做的比你还好呢!纠结一个名字没必要!希望两个都能给大家带来物美价廉的商品!

16、网友一起都向未来:我们也讨厌雷碧,雷玺,七个核桃[捂脸]

17、网友拾柒爱分享:这事儿应该好好管管了,上次去买卫生巾买到个八度空间,回家后才发现[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18、网友凤凰2O18:胖都来如果能给市场带来货真价实的商品,给员工提供良好的薪资,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社会应该支持他。如果他真诚向胖东来学习应该承认其胖都来的名称而不是打压。社会应该鼓励一切遵纪守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发展,政府应该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一切打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慎重考虑。

19、网友蓝妖:有请中通,申通,圆通,小米,红米,华联,联华,黑人牙膏,黑妹牙膏,支付宝,支付通,财付通,滴滴,嘀嗒,顺丰,顺风,顺达,360,361们都出来说说看

20、网友志强观景事:凡是三字名称中有“胖” 、“东”、“来”其中两个字的,都视为仿冒[大笑]叫“胖胖胖”、“来来来”、“东东东”可以,也可叫“西边来”,但不能叫“东边来”[呲牙]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