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高盛发布了对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实地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尽管尚未获得大规模确定性订单,核心供应商已进入“抢跑”阶段,为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开启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做着极其乐观的产能准备。
据追风交易台,高盛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时间点明确:供应链的共同预期将大规模量产的爆发点锁定在2026年下半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时间锚点。
信心博弈:供应商们正在用真金白银(土地、工厂、产线规划)对行业的未来下注。这种“产能先行”的策略,一方面展示了产业链对终端客户(尤其是特斯拉等头部玩家)需求爆发的强烈信心,另一方面也蕴含着订单不及预期可能带来的闲置风险。
价值链重构:供应商正从“卖零件”向“卖模块”升级,这预示着产业链的价值正在向上游的集成化、模块化供应商集中。那些能够提供从执行器到传感器集成方案,并具备全球化生产能力的公司,将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关键观测指标:报告明确了未来1-2年内验证行业拐点的两大关键事件:(1)特斯拉擎天柱(Optimus)第三代机器人预计在2026年2月/3月发布;(2)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在2025年底/2026年初公布其2026年的订单/出货目标。这些将是检验当前乐观情绪是否能兑现为实际订单的试金石。
产能先行:为大规模量产“军事演习”,但订单尚待确认
高盛在2025年11月3日至6日对包括三花、拓普、荣泰、双环在内的9家中国供应链公司进行了调研。最核心的发现是,大多数供应商正在中国及海外(主要是泰国,其次是墨西哥)积极规划产能,以支持潜在的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生产。
这些规划的年产能规模介于10万台到100万台机器人等效单位之间。这一规划显得相当激进,因为高盛自己预测的全球人形机器人到2035年的出货量也仅为138万台。这反映出供应链公司对行业增长前景抱有极度乐观的看法。
然而,报告强调,没有一家公司确认收到了大规模订单或明确的生产时间表。供应商普遍采用的策略是“逐步爬坡”,即根据实际订单的落地情况来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迫在眉睫的产能过剩风险,但无疑是一场基于预期的豪赌。
从零件到模块:汽车供应商跨界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报告发现,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演变。供应商不再满足于提供单一组件,而是向提供集成模块的方向发展。产品组合从单一的执行器,扩展到传感器、结构件等多个品类,目标是在各自领域占据雄心勃勃的市场份额。
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与汽车行业相关。它们渴望将业务扩展到机器人零部件领域,以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其在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上已有的产能与技术协同效应。例如,敏实集团将其在汽车领域的精密成型、光学涂层技术应用于机器人头部组件。
“中国速度”成核心优势,量产时间点剑指2026年下半年
在与客户的互动中,许多公司都在积极展示其技术能力和可扩展的生产准备。它们强调快速的设计到产品周转能力和敏捷的服务作为其核心竞争优势,以期在供应链中获得并扩大市场份额。
报告中多次提到特斯拉Optimus、智元、乐聚、小鹏等机器人客户,并暗示这些客户可能更倾向于依赖外部供应商来启动机器人的批量生产。而行业普遍预期的量产启动时间点,被共同指向2026年下半年。
总之,高盛的这份报告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图景。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高潜力和高不确定性并存的领域,密切跟踪未来18个月内订单的落地情况,将是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关键。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网友看法
1、网友四月临风:领域智造
2、网友天元175037338:宇树是不是龙头?
3、网友甄凯玉:中国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生态中的关键力量,行业正从研发迈向量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为祖国加油点赞✊✊[赞][赞]
4、网友家用电脑:很快白菜价,满大街打折“美女美男机器人”,买一赠五,九十九送到家,一分钱抢到[捂脸]
5、网友东方一青松:希望中国人形机器人一定领先世界。
6、网友迟来的正义丶中立:买台华新材,造机器人外壳的上市公司,机器人外壳材料用尼龙
7、网友呼呼而来:只有三花?那我大橘、老狸不是干部吗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