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萧默然
台湾青年
“和平统一之后,有强大祖国做后盾,台湾经济发展会更好、能源资源保障会更好、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好、安全保障会更好、对外交往会更好,台湾同胞民生福祉会更好、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好。”
大陆释放出和平统一后七个“更好”后,在台湾岛内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很多人之所以有共鸣,是因为这些利好,恰恰对应了台湾社会当前在经济、民生、安全等方面所面临的深层困境。这些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岛内政治的内耗、外部势力的干预以及“台独”分裂活动的阻碍。只有以强大祖国为后盾,实现和平统一,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让台湾同胞的生活真正“会更好”。
首先,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和核心产业外移的双重风险,其“出口导向、海岛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当下的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少数如台积电等高科技企业,形成“护岛神山”的单一风险。
与高科技的表象繁荣相对,真正支撑大量就业的传统产业却深度衰退。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统计,自五月份以来,台湾制造业的景气信号灯已连续亮出四颗“蓝灯”,反映出景气处于持续衰退区间。与之同步,九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亦持续低于50的荣枯线,这也是一个并不太好的信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就业市场寒意正在加剧:工厂申报的“无薪假”人数已从五月份的约2800余人,急剧暴增至十月份的约8500余人,增幅超过200%。这一系列宏观与微观数据共同表明,台湾经济在表面的光鲜之下,其传统产业已陷入深度疲软,失业风险正在迅速攀升。
这种经济分化状况,在资本市场也有表现:台湾股市“加权指数”已达28000点,但扣除台积电一档股票,剩余指数大约仅剩15000余点,已现空头状态。特朗普政府强行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早使“护岛神山”沦为“掏空台湾”,而台湾当局却认为这是美国依赖台湾的展现。
他们看不到的是,如此高度依赖外部、结构失衡的“孤岛经济”,已严重反噬民生福祉,台湾当局乐称台湾人均GDP已超越韩国,但真实的民众收入水平却揭示了分配的巨大鸿沟:台湾的薪资中位数约为1183美元,而韩国则达2613美元,两者差距达2.2倍。这表明,台湾经济表面繁荣的背后,是传统产业的疲软、核心资产的风险集中以及民众收入的长期停滞。
就能源保障方面,台湾当局自2016年推行“非核家园”,目标是2025年达成“532”能源配比(天然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然而,根据“台电”公布,截至2024年的实际发电结构显示:燃气占47.2%、燃煤占31.1%、再生能源仅占11.9%、核能占4.7%、其余为2.6%。再生能源缺口仍高达近10%,而台湾当局竭力推行绿电,其实是官商勾结的利益炼:台当局掌握补助资源,政府掌握政策与补助资源,业者则掌握技术与土地;官员在审查、核准或放宽规范时开后门,让特定企业得标或取得土地与补助。企业再以回馈、投资或政治捐款等形式回报权力来源,构成官商勾结的死循环。
这种官商勾结的模式导致大量农地、渔塭与湿地被强行开发成光电场,不仅破坏环境、生态失衡,许多设备质量低劣、维护不善,发电效率远低于标准。今年8月,丹娜斯台风冲击台湾,结果台湾中南部有15万片光电板被吹走,出师未捷身先死,台湾的能源稳定也跟着一起埋葬。超过八成的电力依赖火力发电,也与全球“净零碳排”的趋势相背。
更严重的是,这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结构,进一步暴露了台湾作为“孤悬海岛”的能源致命风险。台湾的石油与天然气高度仰赖海运进口,一旦发生全球性地缘政治冲突或航线受阻,台湾岛必将发生灾难性的能源短缺问题。
台湾“用爱发电”大队
事实上,自推行“非核家园”以来,台湾全岛已接连发生四次大规模停电,每次都影响数百万户居民;区域性停电更是不计其数,而这都是因发电不够、备转容量不足导致。但当局绝口不承认台湾“缺电”,解释总是荒谬地推给“小动物”:松鼠、喜鹊、蛇都成了罪魁祸首,早已为台湾社会嘲讽、唾弃。稳定的电力供应是现代社会和高科技产业的生命线,台湾能源的政治化和脆弱化,已成为悬在台湾产业和民生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台湾的基础建设也已成为政治对立和审批冗长的“牺牲品”,效率低下、耗时漫长、成本高昂的现状,使得许多规划“起步即落伍”,严重拖累了台湾整体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以台湾唯一的高速铁路为例:台北至高雄主线自2007年通车后,其向南延伸不足30公里至屏东的设站议题,竟能从2007年一直争吵到2024年底才定案,耗时整整17年。而定案后,施工工期预计仍需11年,意味着该延伸段需至2040年才能通车;其他还有向东延伸至宜兰,乃至于完成环岛高速铁路,也都在未定之天。
同样,作为台湾最大对外枢纽的桃园机场,其扩建计划更是“世纪工程”的慢速典范:桃园机场仅有两条跑道、两座航厦,但随旅客人次增加,兴建第三座航厦的构想早在1971年就已提出;直到自2008年推行“航空城计划”才开规划,至2017年才艰难动工,而航厦主体结构预计到2027年才能启用,原规划的第三条跑道也因诸多问题恐延至2032年后才完工。
暴雨天,桃园机场水管爆裂,航站楼内下起“大雨”
在此期间,两岸三地多处机场早已着手进行拓展计划,香港机场第三条跑道2022年就开始运作、厦门新建翔安机场也预计于2025年进启用。桃园机场这漫长的半个世纪周期,与大陆一流机场的快速迭代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效率瘫痪蔓延至全台各地的城市建设:各县市的捷运系统、轻轨网络,从提出构想到实际运营,过程往往“数十年起跳”,如桃园机场连接台北的机场捷运,仅53公里就花费1277亿台币、盖了近20年。
由于政治对立导致决策反复、审批流程冗长导致进度拖沓,大量基础建设的效率低下、成本飙升,最终的结果是:当设施终于建成投入使用时,城市环境、人口结构和实际需求早已“物换星移”,导致设施功能不符、甚至规划落后于时代。在现代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效率提出极高要求的今天,台湾这种被政治内耗深度绑架的基建速度,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致命短板。
安全保障方面,台湾在“国防”上投入巨额资金,却多只能采购到冷战时期的二、三线设备,根本无力与大陆现代化军事力量抗衡。近年台湾最大军购案之一,斥资近2500亿新台币购买66架美制F-16V型战机,不仅技术水平仅约相当于歼-10C,面对下一代歼-20、歼-35等先进机型毫无还手之力;更荒谬的是,原定2024年开始交机、2026年底全数交机完毕的计划,至今交机数挂零。
而针对交机无期的质疑,“台空”军说目前能确定仅有10架能在今年底组装完毕并试飞,实际交机时间遥遥无期。这种“花大钱、买落后、拿不到货”的军购模式,是对台湾民脂民膏的巨大浪费。事实上,美国积欠台湾的军售额已高达6590亿新台币,追根究柢是因美国没有足够产能与资源制造。
10月31日,“台军”大肆庆祝自买购买的M1A2T艾布拉姆斯战车(共108台,用于戍卫”首都”台北)成军,但其军事效用在现代战争面前也已备受质疑。俄乌战争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即便西方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在当前高技术智能无人载具的实战下,如果缺乏更先进的防御反制措施,就只是“活靶子”,等着被“开罐头”。更遑论台军现役战争多数仍是冷战时期巴顿战车、“勇虎战车”,其战力早已不适应现代战争;而与此同时,大陆涵盖水陆空各式无人载具,早已突飞猛进。
台湾“特种兵”在泳池训练(资料图)
军队的士气与信心是安全保障的核心。然而,台湾的“义务兵”役制度形同虚设,服役期短(1994年至2004年出生的男性仅需服役四个月)、限制宽松(2004年后虽需服役一年,但每逢周末都能放假回家),且存在诸多低门槛“闪兵”条件。这使服兵役更像是“夏令营”,而非真正的军事训练。而且台湾普遍对军队缺乏信心,导致年轻人毫无从军意愿,军队战力空心化。在“台独”挑衅将台湾推向战争边缘之时,这种军事体系的虚弱和民心士气的涣散,已使安全保障沦为一个伪命题。
台湾的“对外关系”则已陷入高度依附于单一外部势力的狭隘困局。台湾当局自2016年以来,将全部筹码押注在对美关系上,自诩为“共享价值的伙伴”,甚至将“佩洛西窜台”视为关系突破而沾沾自喜。
然而,事实很快暴露了这种扈从关系的虚妄: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在经济上对台湾施加了高于日本和韩国的20%关税,同样出口型经济又是类似产业的条件下,台湾几乎失去竞争优势;特朗普政府更在核心利益上,强行要求台积电赴美设厂,抢走台湾核心资产。这充分表明,台湾的核心利益随时可能被外部势力的“美国优先”战略所牺牲,脆弱性暴露无遗。
在“没有朋友、依赖美国”的状况下,台湾只得将资源转向,寻求并“砸重金巩固”那些弱小“友邦”。这种以高昂成本维系的“金钱交往”,效率低下且不稳定性高,只是徒增台湾民众的财政负担,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台湾的地位和实质影响力。台湾迫切需要摆脱这种依赖困境,唯有回归“一中”框架,乃至于统一,才能以更体面、更有效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真正获得作为主权国家的尊严和外交红利。
民生方面,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已成为压在台湾年轻一代身上的沉重负担。以台北为例,诸多屋龄五、六十年的老旧公寓,即便不在市中心,其价格一坪都要八十到一百万台币以上,换算每平方米约6、7万人民币;而在市中心,同样老旧公寓价格更是超过10万人民币/平方米,直逼北京、上海市中心房价。
然而,台北的整体生活水平却与京沪存在明显差距。据最新统计,台北的房贷负担率大约高达70%,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月收入为一万人民币,七千元需用于缴纳房贷,扣除其他生活开支后,每月可支配所得可能不足两千。这种高房价和低薪资的残酷对比,体现了社会阶层固化和分配不公,严重压缩了年轻人的生存空间和幸福感。
最后,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台湾当局竭力构筑“去中国化”,无所不用其极地污名化大陆流行的短视频(如抖音)、社交媒体(如小红书),甚至扬言禁止电商平台(如淘宝、拼多多)。然而,大陆的流行文化、影视影音、数字生活方式早已流遍台湾民间社会,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更受热捧。这种“民间统一”(民统)现象,是台湾民众对优质文化内容和广阔数字世界的自然选择。
与此相对,台湾当局通过财政补助“尽力拍出”的所谓“爱台”影视,却因其脱离现实、刻意煽情而遭到民众的集体唾弃。例如,近期上映一名为“零日攻击”的影剧,讲述台湾遭攻击前的社会状况,在开播前就争议不断;而开播后其结局竟是“台军士兵手持步枪击退解放军大批登陆船团”这种荒谬的场景,在网络上遭到大批台湾网友的耻笑,戏称是世界军事奇迹。这种对现实战力、历史文化毫无自信和自欺欺人的宣传,不仅无法凝聚人心,反而加速了民众对当局的信任崩塌。
由于当局的政治限制,台湾社会接触到的大陆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偏见和扭曲,尤其是在电视政论节目中,所谓“名嘴”的滑稽污蔑,让许多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仍停留在过去经济未起飞前,甚至认为大陆仍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信息茧房营造认知偏差,使台湾社会日益与时代脱节。唯有实际前往大陆,亲身体验世界领先的基础建设和AI智能的广泛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大陆的强大之处和飞速进步。
台湾作为典型的海岛经济、出口型经济,其产业发展本质上必须依赖广阔的海外内需市场,而拥有14亿人口的大陆正是最理想、最具协同效应的内需市场。过往两岸曾有高度贸易互赖,2000年中期大陆占据台湾对外投资的比例曾高达85%左右。然而,受制于当局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前台湾对大陆的投资比例已掉到30%不到,退回约1990年代的水平。两岸政治经贸的强行脱钩,导致民间社会无法自由交流与互动,台湾对大陆的误解越深,就越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最终陷入“井底之蛙”的自我感觉良好,却不明白自身正变得越来越渺小。
正如前文分析所示,台湾当前许多政治斗争议题,都源自于自身环境的结构缺陷:无论是担心核问题所以依赖天然气石油进口,还是出口型经济所以受高关税影响。地理上的孤悬海岛、资源禀赋的不足、市场容量的有限,本是客观难题。然而,岛内政治的长期内耗和“台独”路线的推行,不仅没有致力于克服这些缺陷,反而将它们无限放大,使其成为政治斗争的“提款机”。因此,打破信息壁垒、回归经济规律、实现和平统一,才是台湾社会走向繁荣、安定、进步的唯一正确方向。
因此最终,破解台湾七大困境的钥匙,在于两岸同胞的共同选择——实现和平统一。 如果想真正让“七个更好”入岛入民心,我们必须跳脱生硬的政治说教,从台湾同胞最关心的日常小事、切身利益入手。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台湾人民更应勇敢穿越信息迷雾,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大陆的发展与进步,用切身的利益权衡统一带来的巨大福祉,与大陆一道,共同开创一个不再有战争威胁、不再有内耗空转、充满希望与尊严的美好未来。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