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湖北省长: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25-10-22 23:29 阅读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消息,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安排重点任务,相关表述引发外界热议。

推进会上,湖北省有关部门、部分市州政府、省属企业汇报了改革进展情况。李殿勋指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进一步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李殿勋强调,深化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一要进一步开展全面清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聚焦“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能源、数据”六类国有资源,“实物、债权、股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类国有资产,以及“闲置和低效”两类国有资金,深入开展新一轮清查并分类研判、科学入库,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坚实基础。

二要完善配套制度,针对前期改革遇到的权属界定、价值核算、操作规范等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指导意见,加强理论宣讲、政策培训和案例指导,同时建立跨部门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三要继续大胆创新,探索更多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的实现路径,努力提高“高效利用和科学处置”综合效能。在努力盘活“土地、矿产、闲置房屋、管网设施、风光资源、数据资源”等资源资产的同时,特别要立足湖北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更加重视高效盘活“水资源、水工程、水生态”并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更加重视高效盘活“林地、林木、林生态”并大力发展“现代林经济”,努力塑造更多体现湖北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四要加强改革统筹,在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和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零基预算改革,更好管控支出总量、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出方式,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使用效益;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民生保障等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体制、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努力实现投入产出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要坚持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重构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有“三资”,是指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

资产,主要指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5类资产。

资源,主要指国有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6类资源,具有运营属性,是政府与市场有效衔接的关键。

资金,主要指趴在账上的“闲置和低效”两类国有资金。

湖北为何要推进国有“三资”改革?

《湖北日报》日前发文指出,当前,政府普遍面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刚性支出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传统的土地财政和税收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加快建设大财政体系,是提高国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当前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关键支撑。

《湖北日报》形容,国有“三资”改革,如同给沉睡资源施行“炼金术”,不少地方取得了初步成效。

例如,矿产资源“流转生金”。湖北联投集团盘活存量矿业权86宗;黄石三鑫公司整合矿权后,新增金铜矿储量近千万吨;武汉江夏区、宜都市利用废弃矿坑改造文旅综合体,让废矿再焕新生。

又如,风光资源“山野遍金”。当阳市盘活429处公共机构及企业闲置屋顶资源,谋划分布式光伏6万千瓦;大悟县利用闲置矿山、矿坑10处,布局光伏1万千瓦,将“生态伤疤”变成“阳光银行”。

截至9月底,武汉市国有“三资”总量突破6万亿元,累计盘活资产2061.52亿元,实现盘活收入1110.47亿元。其中,武汉市政府运用REITs推进产业园证券化,东湖高新区在成功发行光谷软件园、“互联网+”项目产业园区REITs、融资15.75亿元基础上,积极推进超10亿元其他产业园区进入发审流程,推动投资成本有效回收。

今年1至9月,宜昌市共盘活利用国有“三资”231.5亿元,实现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0.3亿元、增长30%,6个案例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湖北宜昌月山村片区养源民宿文旅康养水生态产品。 湖北日报

事实上,这并非湖北首次针对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作出表态。

今年4月,湖北印发《湖北省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总体工作方案》,方案中的三项原则表述为“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

方案要求,着力通过政策引领、专业培训、案例指导和现场推动等多种形式,从2025年4月至12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4月为工作部署阶段,主要是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和开展政策业务培训。5月—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包括全面清查、建立台账,精准研判、分类处置,动态更新、巩固提升等。

12月10日前,各市州汇总本地区工作情况,省有关部门汇总本领域工作情况,报省财政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改革总结推进会,系统分析经验成效,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建立健全国有“三资”管理长效机制。省有关部门按照分领域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改革,常态化开展国有“三资”盘活利用。

方案特别强调,要强化跟踪问效,将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作为省政府重点督办事项。要加强风险防范,稳健把握推进策略,不搞“一刀切”,对国有资产资源不得简单“一卖了之”,严守不得虚增财政收入、不得虚假化债、不得新增隐性债务“三条红线”,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

早在今年3月25日,李殿勋主持专题会议研究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时表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是建设“大财政”体系的主体支撑,是更加有力有效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基础保障。要深化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务求心中有底,做到手中有策,更大力度推进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和大财政体系建设,更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

湖北联投杉西磷矿顺利投产。 湖北日报

“从顶层设计看,大财政体系建设有力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去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大财政体系建设座谈会上,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原党委书记韩景义作主题发言时,为湖北点赞。

韩景义认为,“党的二十大以来,湖北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大财政体系建设是其中特色最鲜明、意义最深远的改革之一。”

据他介绍,围绕大财政理念,全国很多地方进行过一些改革探索,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改革体系。湖北基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大财政体系改革的系统方案。

韩景义说,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关键词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大财政体系建设前瞻性地先行一步,编制了“一账一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大财政体系建设明确坚持以规划为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大财政体系建设提出要构建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财政体系建设重要路径就是推动国资国企功能性改革,并提出了省属国企“引领、带动、保障、调控”的八字定位。

据此前报道,湖北省委、省政府研判认为,过去依靠“土地财政”融资推动发展的模式、粗放型投资驱动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

2023年9月,湖北以化债为切入点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即以规划为导向、以国有“三资”为基础、以有效债务为锚定、以供应链平台体系为载体,构建财政、金融、投资统筹联动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具体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单纯配置财政性资金向统筹配置所有国有资源要素转变,从保障基本运行向实现国有经济健康发展转变,从单一要素的管理调控向推动经济发展循环畅通转变。

《湖北日报》称,湖北全面清理国有“三资”,开展“确认、确权、确值”工作,历史上首次基本摸清政府家底,初步实现财政资源统筹的“集聚效应”,为化解债务风险、拓展融资空间、扩大有效投资提供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看法

1、网友多彩星星9Q3:中部掘起,湖北加速腾飞。

2、网友流淌的渝泉水:在深度的困挠中自找出路,重振江河,这个省长是个干事的

3、网友用户7283587790342:股权财政时代来临

4、网友奈何1756:高,实在是高

5、网友亲切清风UM:手段高明

6、网友深海起底的兔子:牛逼人物

7、网友新生代韭菜2020:[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