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稀土管制彰显隐形控制力

来源:钛媒体APP 时间:2025-10-15 02:53 阅读

文 | 孙永杰

近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全面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并首次将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半导体产品纳入监管范围。这一政策被视为中美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也让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再度陷入不确定性。

再祭出稀土管制,彰显高端制造链隐形控制力

日前,中国商务部宣布收紧稀土出口管制,并首次将含中国稀土成分的境外产品与半导体产业纳入审批范围。这项被视为对美科技封锁的“反制措施”,迅速引发全球震动。

据路透社报道称,新规要求海外企业在采购中国稀土时必须获得出口许可,自12月1日起,凡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出口均需逐案批准。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在稀土领域实施“长臂管辖”,哪怕芯片在境外制造,只要含有源自中国的稀土,也可能受限。

稀土虽名“稀”,却并非罕见。真正让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其在提炼、分离及精炼工艺上的长期积累。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定义,稀土包括17种元素,含15种镧系元素(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加上钪和钇。其中,轻稀土指镧至钷,重稀土指铽至镥及钇,中稀土为钐、铕、钆,钪则不分类。

此次管制重点针对中重稀土,如钐、钆(中稀土)、铽、镝、镥、钇(重稀土)及钪。目前,中国掌握着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量和90%的精炼产能,拥有世界上唯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具体表现在,2024年全球稀土矿产量390,000吨,中国产量270,000吨,占比69%;全球储备超90,000,000吨,中国44,000,000吨,占比48%。因此,当我们“收紧阀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神经随之紧绷。

2024年全球稀土储量分布及产量占比,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东莞证券研究所

究其原因,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AI芯片、导弹导航、电动车和光刻机等领域。从ASML光刻机的钕铁硼永磁体,到蚀刻机腔体的氧化钇涂层,再到先进制程栅极材料掺杂的镧元素,稀土几乎无处不在。基于此,此次管制让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环节面临不确定性。

具体表现在,管制公布当天,亚洲稀土现货价格飙升15%,钕、镝等重稀土涨势最猛;AI芯片、电机、传感器等产业的成本预期全面上扬,国际厂商纷纷清点库存;美国、日韩部分半导体企业的稀土储备甚至不足两个月。

由此可见,在战术层面,我们的稀土管控无疑是一场精准打击,逼迫西方重新审视供应链依赖,也展示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链条上的“隐形控制力”,并让我们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拥有了新的谈判筹码。

风物长宜放眼量,控制力下当警惕反噬风险

如上述,中国的稀土管制确实是一场“漂亮的短期胜利”。然而,从经济和结构性视角观察,其可能带来的战略风险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是贸易层面的反噬。管制发布两天后,美国即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使总税率达到130%,并威胁将关键软件纳入出口审批清单。这不仅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也可能会直接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外需核心。例如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机电、汽车、电子产品出口成本成倍上涨,而稀土相关企业因出口审批受限,产能利用率下降、库存积压等。

实际情况是,在此次新的管控出台之前,据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磁铁出口量同比下降18.9%至22,319吨,部分中小型冶炼厂被迫停产或裁员。

而更应引起我们思考的是,从过往的类似管控看,我们的稀土出口管制最终的影响力似乎都相当有限。

例如在2010年中日稀土事件中,有研究指出,中国并没有连续两个月出现对日出口中断的情况;又如自2023年起,尽管中国加大稀土管理,采取稀土出口许可证与限制稀土加工技术出口,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从2023-2024年,中国的稀土贸易反而出现了出口量增6%,金额反而下降36%,单价从1.46万美元/吨,跌至0.88万美元/吨,未能造成稀缺性的怪现象。

永磁类稀土氧化物月均价(人民币)变化图,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4/07)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2023年7月中国宣布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之后。彼时镓的价格在短期内由每公斤1600-1700人民币上涨到2024年10月约2600人民币,但之后又下跌回到1700人民币附近,这似乎再次表明,中国的出口管制只能在短时间控制供给侧,对商品价格(稀缺性)的长期影响力可能不大。

其次是产业层面的结构风险。稀土被“武器化”之后,全球正在迅速推进“去中国化”进程,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和日本纷纷加码稀土自给计划。

例如美国政府已向Mountain Pass稀土企业注资4亿美元,计划2028年前实现本土全流程生产;澳大利亚Lynas扩建马来西亚分离厂,力争三年内将中国依赖度降至20%;欧盟与日本则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本地精炼与回收体系建设。

其实,自2010年中日稀土事件后,全球就已经开始布局备用供应链。来自MERICS

以及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组织(JOGMEC)的数据显示,欧盟对中稀土依赖度从2010年的60%-70%降至目前的46%左右;日本则从90%降至目前的低于60%。

至于受影响最大的美国,则通过2017年第13817号行政命令、2018年关键矿产清单及2020年《能源法案》,解决取得、环保、加工、回收难题,而其国防部更是在2020-2022年投资MP Materials 1000万+3500万美元;2019-2021年与Lynas合作2.58亿美元在德州建厂。如今,更将目光投向具有稀土资源的地区,包含格陵兰岛、加拿大、乌克兰、蒙古与俄罗斯。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计划在过去多年进展缓慢,如今却因中国的多次管控刺激而加速落地。正如国际分析机构指出的那样,“每一次将稀土武器化,都会促使世界更快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最后是更深层的信任的流失。长期以来,中国以“制造业稳定性”赢得全球产业链的信任。但当稀土政策成为外交工具,外企开始担忧政策的可预测性。对此,德国经济部称“中国稀土政策令人担忧”,欧盟正在筹建战略储备机制;日本、中国台湾纷纷评估替代渠道。

尽管这种信任危机并非立刻显现,但足以在未来几年削弱中国制造的吸引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已将科技创新作为摆脱对稀土依赖的长期发展方向之一。

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EMBER计划,旨在利用微生物和生物分子工程技术来分离和净化稀土混合物;英国剑桥大学与奥地利的科学家正研究以“正方镍纹石”(tetrataenite)来取代稀土;Niron Magnetics公司正在开发以纳米工程的方式,以两种常见元素铁和氮来制作永磁。此外,AI也正在被用于优化稀土合金微结构、磁性能量预测,以及探索新材料等方面。

虽然上述这些研究仍处早期,但一旦突破,或将从根本上削弱我们稀土的战略垄断地位。

从“管出口”到“提价值”,中国稀土产业的未来

所谓知其然须知所以然。回顾今天中国的稀土优势,其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几十年产业起伏发展的结果。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稀土产业经历了出口退税、配额制到许可证管理的多次变革。在快速发展阶段,稀土开采与出口几乎不受限制,行业陷入“野蛮生长”,表现为低价竞争、走私横行、环境污染严重。包头、赣州等地因非法采矿导致生态破坏,故被称为“绿色能源的黑色伤疤”。直到2014年,政府启动六大稀土集团整合,行业集中度提升,环保管控强化,但产能过剩与非法开采问题依旧存在。

正是在这样的产业结构下,中国虽然掌握了分离提纯技术,却长期停留在原料出口环节,高附加值应用领域(如稀土磁体、发光材料、催化剂)仍受制于人,这使得稀土管制看上去更多是一种“资源性反制”,而非“技术性威慑”。而中国之所以主导中游加工环节(例如分离提纯技术),是因为西方国家出于环保顾虑,将高污染工艺外包给中国,但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因为中国既依赖进口稀土矿,同时也依赖海外市场消化相关产品,这种稀土整体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让中国在稀土议价中始终“有牌无势”。

而如今的出口管制,正是这一矛盾的极端体现,即它确实让全球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但也暴露出自身产业链的脆弱与对外依存,尤其在环保与可持续层面,稀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若治理与再生体系滞后,未来十数年内可能面临资源枯竭性压力。

基于此,我们真正的战略出路,应不在“封锁”而在“升级”,即中国应当把稀土战略从“管出口”转向“提价值”。

例如在政策层面,强化总量控制与环境治理,防止过度开采;在产业层面,推进稀土新材料、自主磁体、高性能催化与储氢技术创新;在市场层面,建立循环利用体系,让废旧磁体、电子产品成为稀土再生来源。

总之,只有当稀土不再只是资源的属性,而成为科技创新的支点时,中国才能真正从资源大国走向技术强国。

写在最后:综上,我们认为,稀土出口管制让中国在短期内展现了供应链掌控力,也让世界再次认识到这一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若中国真的执行稀土出口完全限制,短期将造成价格与供应链的波动,但长期影响力仍有待观察。

其实真正的胜负,不在于谁握有稀土,而在于谁能用稀土创造新的价值体系,更关系着中国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从资源依赖向科技创新的跨越。

网友看法

1、网友顽强橘子0V:中国掌握着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量和90%的精炼产能,拥有世界上唯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2、网友洛邑之子:我们认为,稀土出口管制让中国在短期内展现了供应链掌控力,也让世界再次认识到这一战略资源的重要性。

3、网友兰舟:稀土管制,一剑封喉[捂脸][捂脸]

4、网友悠闲岱岳:中国应该趁着稀土这个杀手锏解放台湾,美西方对这个都无招架之力,再有几年这个杀手锏可能就不管用了,时机转瞬即逝。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