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一条中欧新航线的破冰之旅

来源:甬派 时间:2025-10-15 02:50 阅读

当地时间13日21时30分(北京时间14日4时30分),“伊斯坦布尔桥”轮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孙宇卓 摄

20天,一艘巨轮划出的新轨迹,正在改写世界航运格局。

当地时间10月13日21时30分(北京时间14日4时30分),当“伊斯坦布尔桥”轮缓缓靠上英国弗利克斯托港三一码头,时钟仿佛被拨快——从此,中国与欧洲之间,除了经由苏伊士运河的百年航道与纵贯欧亚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之外,诞生了“第三通道”。

这是一条跨越北极圈的“冰上丝绸之路”。从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宁波舟山港启程,穿越白令海峡,伴随着壮丽的极光,驶向北纬70°以上的冰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破冰”,更是在全球贸易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中,一次战略性突围。

码头上,桥吊长臂挥舞。约8个小时,“伊斯坦布尔桥”轮卸下部分集装箱后,又将启程前往德国汉堡港等欧洲核心枢纽。

一个时代正“卸”下注脚。它告诉世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依旧会越开越大。

北京时间14日凌晨,甬派开启越洋直播,现场见证“伊斯坦布尔桥”轮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快航 冰途上拓通途

“20天,比传统航线快一半,比中欧班列还要快一周。”海杰航运(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方轶说,“这不是简单的提速,而是供应链的重塑。”

快,是这条航线最直观的优势。从宁波到英国,传统海运需要40天,而“中欧北极快航”仅用20天,精准衔接欧洲消费旺季。

“我们出口的储能设备,货值高、时效性强,走这条航线综合成本降了40%,抢出了市场窗口期。”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采购经理周楚婧说。

快,意味着资金周转加速。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客户经理杨达说,航程压缩一半,意味着企业应收账款“暴露期”大幅缩短,资金占用成本下降,坏账风险也随之降低。

航行示意图

“船只顺利到港,证明了这不只是一条更快的航线,还是一套全新的物流解决方案。”熬夜关注首航直播,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特邀专家研究员朱秋城感慨万千,“它让企业从‘囤货模式’转向‘快反模式’,推动整个供应链向精益化升级。”

北极航线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速度上,更在绿色转型中。该航线采用低硫燃油,单程碳排放量降低约50%,为“中国制造”贴上了“绿色标签”。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虞伟指出:“对那些运输环节碳排放占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来说,碳足迹减少效果明显。”这种环保优势,让选择该航线的中国企业更能满足欧洲市场对供应链低碳化的要求。

再看布局,航线沿途停靠的港口体现了战略考量。首靠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后,接下来“伊斯坦布尔桥”轮将陆续停靠德国汉堡港、波兰格但斯克港、荷兰鹿特丹港等欧洲主要港口,串起一张“黄金枢纽网”。

宁波财经学院省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RCEP成员国)执行主任王瑞分析:“这些枢纽分别承担着英国市场门户、欧陆集散心脏、中欧贸易枢纽等功能,一次航行就能基本完成对欧洲的全面覆盖。”

这种“港口—货类—市场”的精准匹配,使“中欧北极快航”成为“中国制造”出口欧洲的“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

韧性 变局中育新局

当前,全球贸易面临地缘政治、运河拥堵、运费波动等多重挑战,“中欧北极快航”凸显多元通道的战略价值。

“北极航线的意义,不在于替代,而在于补充。”浙江省商务厅研究员张汉东指出,“它是关键时刻能顶上的‘备用选项’,是中国外贸的‘战略备份’。”

北极航线让企业多一个选择,这种“多一个选择”的韧性,正是中国外贸在风浪中稳步前行的底气。

9月23日,“伊斯坦布尔桥”轮驶离宁波舟山港码头开启“中欧北极快航”首航。徐诚 摄

“国际贸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北京稷量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徐苏涛强调,“北极航线的存在,是对冲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举措。”

从“轨道”到“航道”,再到如今的“冰道”——当“义乌—宁波舟山港”的黄金通道在今年3月迎来全国首个“百万箱级”海铁联运里程碑,当“中欧北极快航”的汽笛在北极冰原鸣响,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线路,而是一张精密编织的立体网络。这,正是“中国制造”在“出海”版图上从容下出的先手棋。

“中欧北极快航”是应对地缘变局的稳定器。

陆路阻塞,冰道贯通。当传统中欧班列通道频现波折,“伊斯坦布尔桥”轮选择向北破冰,划出亚欧贸易的新弧线。一阻一通之间,这条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的“冰上丝绸之路”,是在全球贸易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以空间换安全、以韧性求稳定的战略落子。

“中欧北极快航”是多元物流体系的备选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看来,相较于经常拥堵且易受地区冲突影响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瓶颈通道”,北极航线路径相对独立,可作为中欧海运的备用选项,为增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支撑。

开放 不确定里寻确定

“‘中欧北极快航’不只是物流通道,更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实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志远说。

这条航线,是“冰上丝绸之路”从构想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2017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提出,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它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极地领域的重大突破。”浙江海港物流集团董事长孙雪君说。

在这条航线上,中国不只是开辟新航道,更输出了绿色理念、科技实力与开放胸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发的极地材料,已应用于“雪龙2”号,为极地航行披上“中国铠甲”。

“伊斯坦布尔桥”轮在航行中。海杰航运供图

“从太平洋到北冰洋,从运河到极地,中国正在全球贸易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引领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评价道。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是一句空话。首条“中欧北极快航”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开放绝不止于一种姿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近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一道,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北极航道的国际合作正基于这一原则展开。

可以预见,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逐步改善,航线网络持续优化,“冰上丝绸之路”将愈发繁忙。它不仅是中国开放的象征,也是全球贸易韧性的见证。

“伊斯坦布尔桥”轮的抵港,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中欧北极快航”的开辟,正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开放共赢性的生动体现。

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中国以一条条新的通道、一次次极致的探索,向世界证明:开放不停步,发展不停歇。这是中国的韧性,也是中国的活力。

记者 单玉紫枫 冯瑄 金鹭 编辑 徐奕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