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曾喊出“先定小目标赚一个亿”的前中国首富,如今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高铁一等座及入住星级酒店等高消费行为。
一纸限高令如同聚光灯,照亮了万达集团挣扎数年仍深陷的债务泥潭,也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此次限高令的直接导火索,是一起标的额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件。
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此前已对大连万达集团、万达地产集团及王健林本人启动强制执行程序,随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下达限制消费令。
对于这一结果,万达知情人士回应称,系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且可能因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引发,双方此前一直在协商解决。
但法律层面的定性更为明确:律师指出,法院对法定代表人采取限高措施,通常意味着企业是债务担保人,或认定法定代表人是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
这起案件只是万达债务危机的冰山一角。
企查查数据显示,大连万达集团现存10条被执行人信息,总金额达52.62亿元,若叠加旗下子公司债务,万达系各公司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70亿元。
股权冻结情况同样触目惊心,集团目前有47条股权冻结记录,涉及万达商管、文化产业、体育等核心板块,仅2025年就先后有80亿元、94亿元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均为三年。
核心资产的流动性受限,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链压力。
为化解危机,王健林已开启长达三年的“断臂求生”模式。
2023年出售30座万达广场,2024年抛售26座,2025年5月更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核心广场,三年累计出售109座,自持广场数量从400座缩水至300座左右。
除了核心商业资产,万达还变卖了万达电影控股权、海外文旅项目、酒店管理公司等资产,仅减持万达电影就回笼78亿元资金。
但资产出售速度远赶不上债务到期速度:截至2024年9月末,万达商管短期债务超400亿元,账上现金仅151亿元;2025年到期债务约400亿元,现金缺口达284亿元。
万达的债务病根早在2016年便已埋下。当年万达从港股退市时签下对赌协议,承诺若2018年未实现A股上市,需以12%年息回购380亿元股权。
2021年珠海万达商管冲击上市时,又与22家投资者签订新对赌协议,约定2023年底前未上市则按8%年息回购股权。
2023年底上市梦碎,380亿元回购义务瞬间引爆危机。尽管太盟等投资方2024年注入600亿元重组资金,但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70.15%降至40%,丧失控制权。
雪上加霜的是,融创、苏宁等投资方相继提起仲裁,要求支付合计145亿元回购款,导致重组资金到账受阻。
限高令的影响已超越个人消费范畴,演变为企业信用危机。
银行开始收紧授信,供应商要求现款提货,投资者纷纷持观望态度,原本依赖资金周转的商业地产模式难以为继。
71岁的王健林仍在挣扎,2025年8月还现身新疆考察文旅项目试图招商引资,但市场反应冷淡。
财富数据更直观反映了企业的困境:王健林父子财富已从巅峰时的千亿级缩水至588.1亿元,排名跌出财富榜前50位。
行业视角看,万达的困境并非个例。
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与融资“三道红线”背景下,高杠杆运营的房企普遍承压,而万达以短期债务支撑长期回报的商业模式,在资金链收紧时必然面临风险暴露。
如今,万达虽仍有522座万达广场在运营,但413座自持广场的租金收入已难以支撑千亿元债务体量。
王健林的限高令,不仅是一位企业家个人境遇的转折,更是中国房地产野蛮生长时代落幕的注脚。
这场持续数年的债务攻坚战最终走向何方,仍有待观察,但它已为所有高杠杆运营企业敲响了风险警钟。
网友看法
1、网友江郎才俊:他都限高了,这是必然的,欠钱不还应该被限高。这反应这个挣钱越来越难,特别是蓝领人员会更难。
2、网友怀揣梦想的陌路黄昏:限高影响不了一点.出行人家有私人飞机.住宿万达全国各地有私人会所.出海人家邮轮.
3、网友自在可乐C:七十岁的人了,还在拼,丢也丢不了!
4、网友文成山人:这做老板咋就没人保护了,这一不小心就要倾家荡产,解决就业,向国家纳税…这下场却…
5、网友康宁岁月:前几年,房地产暴利呀
6、网友益行者说:不会是王家印吧
7、网友文学常识:王健林被限高,本质是万达商业帝国高杠杆扩张模式的后遗症。 此前万达为快速扩张,长期依赖巨额债务驱动,埋下流动性隐患。2023年为应对上市对赌协议,万达被迫多次出售核心资产偿债,但仍未完全填补缺口。此次王健林被限高,直接原因是某笔剩余债务未能如期偿还,触及法律条款。 这反映出:即便如万达般的巨头,在宏观经济转型与房地产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过去“以债养债”的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去杠杆与现金流安全,成为生存关键。
8、网友我村我最帅:人家自己有私人飞机,自己有高端酒店
9、网友爱生活的旭日l:转发了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