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受西塞罗的《论老年》启发谈到:“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那么你到了晚年只会比年轻时更加幸福。”
如此看来,养老不该等到老了才开始规划。年轻时“细水长流”的积累,决定了晚年的生活质量。
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始在全国推行。就像有个声音在贴心提醒:养老这件事,你该重视起来啦!
早在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试点。相较于两年前的试点,这次全面放开,可投资的产品类型更丰富了,领取条件相对更灵活了。
但对不少人而言,个人养老金账户仍有些陌生:相比平时直接购买理财、基金,究竟有什么具体优势?哪些人群与个人养老金更“搭”?延迟退休后,养老规划思路应该如何调整?我们需要准备多少钱,才能拥有一个比较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中欧基金多资产及解决方案投资部FOF组负责人桑磊和《麦子店圆桌Night》主理人小二,围绕上述话题一起探讨,希望能为大家的养老规划带来新的启发。
桑磊: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养老的观念也在改变。
从依赖子女、国家提供保障,到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未来养老主要依靠自己,依靠市场化的手段。
小二:
规划未来养老要避免“路径依赖”——很多人习惯以自家长辈目前的晚年生活水平,去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
但基本养老金是用同期年轻人缴纳的养老保险支付老年人的退休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现在会有较大差异。若无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状态可能无法达到当前长辈的养老状态。
小二:
个人不太建议去计算养老需要的绝对数字,因为我们容易高估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低估通货膨胀的长期力量。
现在觉得老了每个月4000块钱差不多够用,但等到55岁时,4000块钱已经不是现在的4000块钱了,大概率达不到现在构想的生活水平。
桑磊:
如果需要计算的话,以下几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据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3》显示,四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养老财富的储备达到100万元以上才能满足养老需求。
第二、世界银行建议,若要维持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养老金替代率不应低于70%,即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应至少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七成。目前国际公认的比较适合的替代率,大概是70%到85%。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注:养老金替代率=退休当年的养老金水平/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水平×100%。)
桑磊:
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由市场化运营来实现的养老保险补充制度。
个人通过银行等渠道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最多可享受税收优惠的额度是12000元。
缴费完成后,可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这次制度全面实施也新纳入了国债、指数基金、特定养老储蓄等新产品,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桑磊:
首要的还是政策支持,享有税收优惠。
在缴费环节,个人向个养资金账户的缴费,按照12000元/年的税优限额标准,在综合所得或经营所得中据实扣除。若每年缴存12000元个人养老金,每年最多可节省5400元税费。
在投资环节,计入个养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在领取环节,个人养老金不并入综合所得,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其次,公募基金产品中为个人养老金投资单独设立的基金份额(即Y份额),其管理费、托管费低于普通份额,且不收取销售服务费。
桑磊:
第一类,希望通过半强制力量来积累养老资金的群体。
第二类,收入水平能够享受税收优惠,且优惠税收比例相对较大的群体。
第三类,有长期投资需求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将个人养老金账户视为投资“试验田”。
投资者可以用可接受范围内的小钱,在这里尝试不同的投资策略,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策略,这对未来的财富管理非常重要。个人养老金账户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具有强制性的长期投资沃土。
举个例子,假设从25岁起始,以十年为期,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从35岁到退休,投资带来的复利非常可观。
小二:
每个人都需要养老,但个人养老金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直到退休才能领取,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无法提前支取。
对于从事自由职业,或现金流不稳定,或短期内急需资金的群体而言,并不适合个人养老金。
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养老规划,比如常规的公募基金产品,虽然管理费(相比Y份额)更高,但申赎的便利性也更高,兼顾了资产的流动性。
桑磊:
从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养老目标基金、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储蓄存款。
储蓄突出的是安全性,波动和风险极小;养老保险通过产品设计来提供特殊保障,或者像年金保险一样提供一些现金流功能;养老理财可能兼顾收益性和稳健性;养老目标基金体现的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征,因为有的产品中权益类资产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波动也会比较大。
现在一些银行渠道也在设计把不同类别的产品组合起来。
小二:
要先想清楚投个人养老金的目标是什么,更多是资本升值,还是短期内求稳。这和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
比如55岁到60岁的人现在也有资格买个人养老金,但投资的过程中,一个5-7年的资本市场周期都不一定走得完,这时候再投很高比例的权益就不合适了,更适合偏保守的、低波动的产品。
我会把个人养老金可投资产分成两大类,第一类资产是追求长期抵御通胀、让钱保值增值的;第二类则是帮助第一类资产熨平波动的,因为前者虽然可能长期收益更高,但短期波动也会比较大。
桑磊:
年龄是养老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原因有四:
第一,从风险偏好角度,随着年龄增长,人的风险偏好通常更稳健。
第二,从负债角度,离退休越近,越需要稳定的现金流预期。
第三,从投资期限角度,越年轻,投资期限越长,下跌后有充分时间来恢复。
第四,从人力资本角度,将个人未来收入折现到现在,视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年轻人的收入是相对稳定增长的,可视为类固收资产。把人力资本和金融资产放到一起做资产配置,可得出结论:越年轻,其金融资产可以配置的风险等级越高。
总结来说,年轻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投资收益,扩大养老账户规模;临近退休时,养老账户已有一定规模,降低投资风险以保护账户规模最为重要;退休后,主要风险在于可支取金额不足,维持可持续的现金流是关键。
桑磊:
每类资产都有自己的特征,不能期望单一资产满足多元投资需求,资产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理财规划里有“四笔钱”的概念,即活钱管理、稳健理财、长期投资、保险保障。
完整的养老储备应考虑保险保障与长期投资结合,例如权益投资+房产+保险可能是一个更完整的组合。
在实际养老资产配置时,“再平衡”是一种简单但很有用的方式。
根据资产配置比例,对初始投资组合中因市场波动导致的资产比例失衡进行“再平衡”,即占比下降时加仓,反之减仓。
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将此策略应用于FOF的公募产品,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长期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
小二:
养老或者说长钱,和“通货膨胀”是强相关的。我认为判断一类资产能否养老的核心标准是,长期能否跑赢通货膨胀。市场的共识在于核心房产以及权益类资产。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
本财经资讯由顶点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顶点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