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全域机动★无人智胜——
▲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
10月10日深夜,平壤金日成广场灯火通明,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阅兵式冒雨举行。当4枚巨型导弹由11轴特制发射车缓缓驶入广场时,现场欢呼声达到高潮——朝中社将其称为"最强核战略武器系统"的"火星-20"型洲际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这款导弹长度超过27米、直径约2.7米,单个镜头甚至无法完整拍摄其全貌,实在是大得离谱。仅仅在去年10月底,朝鲜才刚试射了火星-19洲际导弹,不到一年时间又亮出更大号的家伙,平壤的导弹研发节奏显然在提速。
从技术参数看,火星-20的威慑力确实不容小觑。根据韩国国防研究院专家分析,这款导弹的尺寸明显超过此前的火星-17和火星-19,其直径相当于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80%左右,长度则接近高铁车厢的两倍。11轴发射车本身就堪称工程奇迹——要知道,中国的东风-41使用8轴车,俄罗斯的白杨-M也不过如此,朝鲜为何需要这么夸张的底盘?答案很简单:导弹太重了。
▲东风-61来了都显得太小
外界估算火星-20的发射重量可能达到100吨级别,这意味着它能携带更大的燃料储备和更多的弹头载荷。朝中社9月份公开的发动机试验画面显示,火星-20采用了新型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并展示了疑似多弹头分导结构。如果这项技术真正成熟,那它就不是单纯的"大号烟花",而是具备实战价值的战略武器。
▲去年10月,火星-19导弹试射
关于15000公里射程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朝鲜在2024年10月试射的火星-19曾达到7687.5公里的最大射高、1001.2公里的射程,按照弹道学换算,其最大射程约在1.5万公里左右。火星-20作为火星-19的升级版,尺寸更大、燃料更多,理论射程保持在同等水平甚至略有提升是合理推测。
▲从朝鲜发射,只有部分南美国家不在导弹射程内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从朝鲜东海岸发射,导弹可以覆盖美国本土全境,包括华盛顿、纽约等东海岸核心城市,也能够打到夏威夷和关岛这些太平洋前哨基地。更关键的是固体燃料的使用——液体燃料导弹需要数小时注入燃料,卫星很容易提前发现;而固体燃料导弹从接到命令到点火发射只需十几分钟,美军侦察卫星即便发现发射车驶出掩体,也未必来得及预警拦截。用军事术语说,这叫"生存能力大幅提升",用大白话讲就是"想打就打,想藏就藏"。
▲不到10年,进步飞快
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朝鲜的核导技术发展颇有些"农村包围城市"的意味。2012年银河-3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入轨时,外界还嘲笑朝鲜只是在玩"太空烟花";2017年火星-14和火星-15试射成功,证明朝鲜掌握了洲际导弹再入技术;2023年火星-18横空出世,标志着朝鲜突破固体燃料技术瓶颈;2024年火星-19试射达到7600多公里射高,展示了多弹头分导潜力;如今火星-20又在阅兵式上亮相。
短短十余年间,朝鲜从液体燃料的火星-15进化到固体燃料的火星-18、19、20三代导弹,从单弹头发展到多弹头分导,技术迭代速度令人侧目。这背后既有苏联解体后东欧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流入,也离不开朝鲜自身在材料科学、精密制造领域的持续投入。西方情报部门曾嘲笑朝鲜导弹是"刷漆换壳"的山寨货,但火星-19的发射成功让这些声音消失了——那种射高和精度,绝不是简单抄袭就能实现的。
火星-20的出现,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战略焦虑。冷战结束后,美国本土已经三十多年没有面对过真正的核威胁,如今突然发现一个被自己长期视为"失败国家"的政权,居然能把核弹头送到华盛顿上空,这种心理冲击可想而知。五角大楼最担心的不是朝鲜真的会发射导弹——那等于自杀,而是这种威慑力会削弱美国在东北亚的同盟体系。
▲视察导弹部队
韩国和日本的安全长期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但如果平壤能够以"同归于尽"威胁华盛顿,美国还会为了首尔或东京冒险吗?这种疑虑一旦在盟友心中生根,美国苦心经营几十年的东北亚联盟架构就会出现裂痕。从这个角度看,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真正目标不是"打",而是"吓"——用核威慑换取政权安全,用战略武器抬高谈判筹码。
火星-20到底靠不靠谱?从技术层面看,它确实代表了朝鲜核力量的新高度——固体燃料、机动发射、多弹头分导,这些都是现代洲际导弹的标配。但技术先进不等于战略明智。核武器的真正价值在于"不使用",一旦使用就意味着文明的终结。朝鲜领导层很清楚这一点,所以火星-20更像是一张外交牌,而非真正的战争工具。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在展示肌肉、积累筹码时,擦枪走火的风险也在同步上升。半岛局势就像一个装满炸药的火药桶,火星-20只是又往里面加了几桶火药而已。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