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正的敌人终于被曝光了,不是巴基斯坦,也不是中国,这一次印度总理莫迪在讲话中一针见血。那么,印度真正的敌人是谁?印方又能否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外界在谈到印度的安全与发展问题时,总是绕不开与邻国巴基斯坦的矛盾,又或者与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摩擦。然而这一次,印度总理莫迪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他指出,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某个国家,而是自身对外部的依赖。
要理解莫迪的这番话,就要从印度当前所处的局势说起。近期以来,印度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一方面要求印度在能源采购、知识产权等领域遵循其规则,另一方面又频频对印度商品加征关税,理由是印度进口政策和补贴体系“扭曲了市场”。
今年9月,美国更是推出了对H-1B签证申请加收十万美元费用的政策,而印度恰恰是全球最大受益国,超过七成的持有者来自印度。这意味着,印度大量科技人员、工程师和学生会直接受到冲击。印度政府担忧,这不仅会影响就业与教育交流,还可能对本国科技产业链造成长期损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莫迪的讲话明显是一种战略选择。他在古吉拉特邦主持启动海事项目时,明确指出印度不能把未来交给别人,更不能永远依赖进口和外部市场。他批评了过去几十年的政策,认为国大党在执政时期没有释放印度的潜力,使得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陷入被动,特别是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外部依赖。
莫迪举例称,印度五十年前的船运业还能承担全国40%的海外贸易,而今天这一比例下降到了5%,大量运力依赖外国航运公司。印度每年支付给外国公司的费用,几乎与国防预算相当,这种情况让他难以接受。
这番讲话直接触及了印度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印度人口规模庞大,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长期以来,印度在高端制造、航运、电子、芯片等核心产业上缺乏自主能力,市场被外国企业占据。从可口可乐到苹果,从亚马逊到推特,美国品牌在印度深度渗透,形成了消费习惯。而印度的本土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全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莫迪提出“建设自力更生的印度”,既是回应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是试图为印度的发展,寻找一条更加稳固的道路。
那么,印度真的能够摆脱外部依赖吗?目前来看仍是未知数。要知道,现代全球化产业链高度分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自给自足。就拿芯片来说,即使中国花费了巨大代价推进自主产业,也仍然需要进口大量设备和技术。印度过去也尝试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来提升制造业水平,目标是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25%。但结果却不理想,制造业占比反而从15.4%下降到了14.3%。这说明印度的工业体系,并没有因政策而得到真正提升。
更何况,印度社会长期存在“国货自强”的口号,从独立初期就有类似呼声,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这种口号往往难以与现实接轨。如今美国的限制措施、签证政策和关税壁垒,为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土壤,莫迪于是借力打力、顺水推舟,再度强化“自力更生”的口号。但问题在于,喊口号容易,真正推动产业升级难度极大。比如,造船业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芯片制造更是需要跨国合作。印度如果不能解决基础研发和产业链布局的问题,单纯依靠抵制外国品牌和强调民族自豪感,恐怕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莫迪的方向完全错误。毕竟,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在遭遇外部打压时,往往会催生内部改革的动力。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同样面临来自西方的贸易限制和高科技封锁。但中国选择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强大的制造业体系,从而摆脱了部分依赖。印度如今也面临类似的局面,如果能真正集中力量发展制造业和基础工业,也未必没有机会迎头赶上。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