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美以席位空荡缺席,这副“孤舟逆行”的姿态,真能扛住国际社会追求正义的大潮吗?
当地时间9月22日,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高级别国际会议上,美国和以色列的席位始终空着,会场里那两把空椅子在各国代表的身影中格外显眼。就在同一天,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又放出消息,说因为赶上犹太新年,23日安理会讨论加沙局势的会议也不参加了,节日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放在加沙人道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怎么看都有点刻意回避的味道。往前数几天,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上,美国刚干过更硬气的事:为了阻止加沙停火决议通过,硬是顶着14票赞成的压力投了唯一的反对票。这边美以忙着“缺席”和“否决”,那边却热闹得很,22日当天法国、比利时等好几个欧洲国家扎堆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算上之前英国、加拿大这些早就松口的,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阵营正越扩越大。
从国际对比来看,与美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巴勒斯坦国。从英国、加拿大到澳大利亚,再到法国、比利时扎堆官宣,这波“承认潮”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连西方阵营都开始“反水”。欧洲历史上从战乱走向联合的故事,本是合作与正义的范本,美以却偏要当那个“逆行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媒体上几乎跳脚,咆哮着“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恐怖主义的奖赏”,还放话“永远不会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嘴上喊着强硬,实际上把盟友一个个推远——当昔日伙伴都开始与自己划清界限,这种“谁赞成我反对”的孤勇,与其说是坚守立场,不如说是给自己砌了堵孤立的墙。
究其根本,美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盘算仍是短视的利益算计。为了眼前的地缘政治好处,把国际正义和巴勒斯坦人的苦难抛在脑后,这种做法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这些年一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大家坐下来谈,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要是美以继续这么犟下去,不肯顺着国际大势走,最后只会自食其果,代价远未到来。
美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种种对立行径,从缺席会议到否决停火决议,无不透着对国际正义的漠视与顽固。当越来越多国家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动表明立场,和平的力量正汇聚成潮。若仍执迷不悟,只会被这股大潮裹挟着,撞上历史的南墙。
看看联合国会场那两把空椅子旁边的座位,法国代表正在分发刚签署的承认文件,比利时外交官和巴勒斯坦代表团成员热情握手,连一直跟着美国投票的加拿大,这次都悄悄把“巴勒斯坦国”几个字加进了外交手册。这种场面放在五年前简直不敢想,那会儿西方阵营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基本铁板一块,现在却像被蛀空的堤坝,到处都是渗水的裂缝。欧盟外交发言人最近在记者会上支支吾吾,说“各国可根据国际法自主决定外交承认”,这话听着中立,实际上等于给成员国“反水”开了绿灯。连美国自家后院都不太平,国会山几个民主党议员联名写信,要求拜登政府重新评估对以军售,理由是“加沙医院的数据摆在那儿,再装看不见就说不过去了”。
国际社会的判断向来清晰。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后,外交大臣特意强调“这不是选边站,是选正义”;澳大利亚总理在议会演讲时提到“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早该兑现”。这些话听着像是给巴勒斯坦站台,实际上是给美以提了个醒:时代变了,光靠霸权和强硬压不住道理。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发言说得实在,“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话现在成了不少国家代表私下引用的金句。反观美以,一个忙着否决决议,一个忙着缺席会议,就像课堂上怕被点名的学生,把头埋得越低,越显得心里有鬼。
这世上从来没有永远的“孤舟”,只有不肯靠岸的执迷者。国际社会那股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大潮,不会因为两艘船不肯掉头就停下。法国已经开始跟巴勒斯坦谈经贸合作,比利时准备在拉马拉设文化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用实际行动投票,投给和平,投给正义,投给那个被耽误了太久的“两国方案”。美以要是还在原地打转,早晚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潮水甩在了历史的沙滩上,连回头的浪都不会再有了。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