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他们以文从戎唤醒全民抗战决心

来源:央视新闻 时间:2025-09-01 02:16 阅读

80多年前,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它不再是书斋里的吟咏,而是战场上的号角,为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为人民的苦难与觉醒书写、追问、呐喊。今天,我们重拾那些滚烫的文字,感受字里行间汹涌澎湃的民族怒潮。

卢沟桥的炮声,惊破了北平的宁静。老舍先生笔下的祁老爷,试图用米缸堵住家门,却堵不住侵略者的铁蹄。《四世同堂》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小羊圈胡同百余个人物在国难中的沉浮。从苟安到彷徨,再到奋起抗争,老舍的笔如利刃,剖开了那个时代家国命运的沉痛与觉醒。

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 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郑劲松:老舍先生说过,文章入伍。以文章入伍抗击侵略者,发挥了炸弹作用,唤醒民众、激发民众的抗战激情。

九一八的枪声,将白山黑水推入深渊。

李辉英的《万宝山》、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尤其是萧红泣血而著的《生死场》……这些流亡关内的青年作家,用文字控诉侵略者的暴行,记录同胞的苦难与不屈。“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不仅是书中人物的呐喊,更是亿万中国人的共同誓言!

七七事变的枪炮,彻底点燃了全民族的怒火!“我们有笔的时候用笔,有嘴的时候用嘴,到嘴笔都来不及用的时候,便势将以血肉和敌人相搏于战场。”中国剧作者协会仅用三天创作的《保卫卢沟桥》,发出了时代最强音!陈白尘、张季纯、胡绍轩……剧作家们纷纷以卢沟桥为题材,笔就是枪,台词就是子弹,他们守住的不仅是文化阵地,更是民族解放的希望。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武军:抗战历史事实决定了文学书写,但是文学反过来对抗战历史进程也有过一定影响。卢沟桥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军事上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卢沟桥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符号,大量关于卢沟桥的诗词、图片,甚至卢沟桥上狮子的书写。当卢沟桥丢失的时候,大家是非常非常激动和难受的。文学对于卢沟桥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标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危亡之际,文艺界空前团结。“文协”成立,作家们自觉肩负起民族救亡历史使命,投身抗日洪流。《抗战》期刊传递战讯,《救亡日报》汇聚名家呐喊,《抗战文艺》“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呐喊”,是唯一贯穿抗战的文学刊物!它们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一起,成为插向敌人的一柄柄利剑。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许多文学界人士在山城留下了一批蔚为壮观的抗战文学作品:端木蕻良在嘉陵江畔写就《嘉陵江上》,茅盾以《白杨礼赞》歌颂北方坚韧的农民,巴金《寒夜》映照战时小人物的悲欢,老舍在“多鼠斋”的艰苦环境中完成《四世同堂》巨著……他们在硝烟之外,筑起了另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1942年,重庆全家院子,被严密监视的郭沫若,仅用10天,将时代的愤怒倾注于历史剧《屈原》。

“风!你咆哮吧!你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雷电颂》的怒吼,借古讽今,控诉现实黑暗,呼唤光明!《屈原》上演,万人空巷,观者如山,它冲破了山城的思想阴霾,以文艺的惊雷,炸响了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

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讲解员 陈鹏:皖南事变发生之后,一些革命青年志士被国民党特务抓捕、监视、搜查,郭沫若先生本人也是受到了严密监视和限制,他把这一时代的愤怒,复活在了屈原的时代里。

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作家们深入调查研究,文学创作气象面貌一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开创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反映解放区新气象。而贺敬之等作家的《白毛女》让观众义愤填膺,气得想上台把坏人揪下来;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孙犁的《荷花淀》,这些作品,用人民看得懂的语言,讲述人民自己的故事,成为凝聚抗战力量的强大引擎。

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主任 王雪:《荷花淀》里水生嫂子在家里编着芦苇席子的时候,孙犁会说,这些席子在月光的照射下,既像白雪,又像朵朵的白云,月光之下,远处又送来了荷花的清香。这么美好平静的生活,却被日本侵略者打破了,我们怎么可能不自己拿起枪,保卫这种幸福生活,保卫我们的美好家园呢?文学创作机制上产生了一个很重大变化,农民、士兵也有很深切的代入感,抗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这些痛苦,拥有了去反抗的勇气。

(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 牟亮 任秋宇 陈凯 成都台)

责任编辑:闫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