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21日讯(记者 王晨)2025年初以来,一场针对境内居民港美股投资收益的自查补税在全国多地铺开。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税务部门通过短信、电话、自查通知等形式,密集要求通过富途、老虎证券等境外券商开户投资港美股的内地居民,对2022至2024年的境外所得进行申报并补税,首轮重点覆盖高净值“大户”,补缴金额从十余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涵盖税款及滞纳金。
为什么要补税?要补哪些税种?哪些人要补税?会补多少?这些问题摆在了桌面上。
一是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国对境内居民境外所得征税的法律依据早已明确,居民个人的境外投资收益、利息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及境外任职受雇所得均需依法申报。CRS机制下,税务局能通过交换信息获取纳税居民境外金融资产信息,但据记者了解,税务局通过当前CRS交换来的信息暂时无法判断账户是否盈利,因此还需要纳税人自主计算并申报。
二是从税种来看,境外投资收益征税涉及资本利得税和股息红利税,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不过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的资本利得暂免个人所得税至2027年底,有投资者已开始考虑转道港股通投资,但港股通仍存在投资标的受限、无法参与打新等限制。
三是影响来看,有香港券商告诉记者,本轮补税通知对公司业务并无显著冲击,早在几年前,内地居民通过境外券商直接开户投资港美股的行为已被监管界定为不合规,多数持牌机构已严格按照规定暂停相关新增业务,由于新增业务早已停摆,行业整体受冲击程度可控。
5月后补税通知频率显著增加
从今年3月开始,关于境外投资收益补税的通知已初现端倪,进入5月后,通知频率显著增加,覆盖地区也从一线城市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扩散。通过香港富途、老虎等券商开户投资港美股的内地居民成为主要通知对象,通知形式包括短信、电话等,要求投资者自查境内外所得并及时报税,追溯期集中在2022-2024这三年。
据记者多方了解,首轮自查通知主要针对资产量较大的“大户”。从各地税务部门公布的案例来看,需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从十余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不少投资者在接到通知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境外投资收益也需要依法纳税。
值得注意的是,补税范围精准覆盖了特殊时期后散户借道富途、老虎证券涌入境外市场的投资热潮期。2022年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不少内地投资者通过境外券商进入港美股市场,而这部分投资收益在此前的税收征管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根据税务机关五步工作法:提醒警示、督促整改、约谈警示、立案稽查、公开曝光,目前尚处于第一步“提醒警示”阶段。还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本轮自查通知不仅限于居民的境外投资收益,还包括境外利息所得、境外财产转让所得以及境外任职受雇所得,这四类收入是税务局在通知自查时重点提醒的。
法律依据早已明确
实际上,中国对个人境外所得征税的法律依据一直未曾改变。财政部的公告明确规定:转让对中国境外企业投资形成的股票、股权等权益性资产取得的所得,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居民个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不与境内所得合并,应当分别单独计算应纳税额。
那么,为什么过去很少有投资者接到补税通知呢?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信息交换、联网不充分等,导致政策执行力度有限。以往针对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的税收征管长期处于“弱执行”状态。
而近年来,随着CRS机制(共同申报准则)的完善落实,以及中国跨境投资监控尤其逃避税行为监测的技术进步、政策强化,全球征税的执行力度加大成为趋势。CRS机制下,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券商)会主动将账户信息交换给税务局,缔约各方税务局间自动交换信息。中国自2018年9月起正式实施CRS,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换金融账户信息。
某香港券商向记者透露,CRS从券商初交换的信息包括:一是税务信息,包括投资者身份信息税号等;二是数据字段,包括年末账户余额,股息利息卖出金额,但是不包含盈利金额。
这意味着,中国税务部门能够通过CRS交换来的数据获取中国居民在境外的金融资产及交易信息,但是无法判断账户是否盈利,因此纳税人需要自己自查计算股票买卖收益并主动上报。
除了CRS机制,中国还通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境外投资备案信息比对、外汇收支数据筛查等方式,精准识别异常交易。一旦发现境内居民存在境外账户大额资金往来、境外投资收益未申报等情况,系统将自动触发风险预警,税务局便会跟进处理。
同时,金税四期的全面铺开也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对税收征管全流程的智能化监控,能够更精准地追踪资金流向和收入情况,与CRS机制相互配合,对个人境外所得纳税的征管力度自然随之加大。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猜测,尽管多数投资者收到了当地税务局的相关通知,但是国家层面,如税务总局,并未针对内地居民境外投资收益征税出台相关细则,针对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的税收征管仍处于“弱执行”状态,并且早在去年上半年就有过类似的自查通知。
境外投资收益如何征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服务热线工作人员介绍,居民个人港美股等境外资产的投资收入主要分为两类,均适用于20%的比例税率:
一是资本利得税,即股票买卖差价。
港股、美股买卖盈利部分需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卖出价–买入价–合理费用)×20%。补税范围集中在2022-2024三个纳税年度。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的,资本利得暂免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暂时至2027年底,但投资者仍需在年度汇算时申报收入。
二是股息红利税。
对于美股股息,美国会预扣10%的税款,投资者还需向中国补缴10%,综合税负为20%。对于港股股息,H股按20%征收;香港本地股通常无需补缴,因为已经扣除了10%的税款。
此外,在补税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如果之前在境外已经扣过10%的税,理论上在国内只需把差的10%补上,但流程较为复杂,需要投资者自行办理;盈利部分的计算,以当年兑现盈利减去当年兑现亏损,结果为正的需按20%缴税,为负的年份则无需缴纳。而且,盈利是按实际卖出成交计算的,因为中国的个税制度遵循“实现制”,股票必须实际卖出变现产生收益,才构成纳税义务,仅账面上涨而未卖出时,无论涨幅多大,都不用纳税。
目前对于境外投资收益征税,争议还比较多,讨论最多的当数亏损后回本的纳税问题,假设一个投资者在2022年和2023年都是亏损状态,2024年回本,从3年整个区间来看账户总额没有变化,但按照相关要求,亏损年度无须纳税,而盈利的2024年需要纳税,多数投资者表示对此无法接受。
香港券商:补税风波影响有限
在此次港美股投资补税潮的影响下,有人士预测称,将会有越来越多通过境外券商直接投资港美股的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港股通。
从税收政策来看,港股通在资本利得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现行规定,通过港股通渠道投资港股,其股票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将持续至2027年底。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交易盈利环节可以直接减少20%的税负成本,尤其对于高频交易或大额资金运作的投资者,能显著提升实际收益。
但也有香港券商告诉记者,投资者转向港股通也并非毫无顾虑,港股通的投资标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覆盖港股中的部分大型蓝筹股和成分股,无法涵盖港美股市场的全部股票及衍生品。同时,部分特殊标的如红筹股的股息红利税综合税负较高,可能影响投资者对这类股票的选择。此外,该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港股通无法参与港股市场火热的打新业务。
“本轮补税通知对公司业务并无显著冲击。”一家香港券商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几年前,内地居民通过境外券商直接开户投资港美股的行为已被监管界定为不合规,多数持牌机构已严格按照规定暂停相关新增业务,当前存量客户以历史沉淀用户为主。
也有券商坦言,补税潮可能间接影响存量客户的交易活跃度。“部分老客户因补税成本担忧,开始减少港美股交易频率,转向港股通。”但整体而言,由于新增业务早已停摆,行业整体受冲击程度可控。
(财联社记者 王晨)
网友看法
1、网友luckey7:能润则润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