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智元机器人为何如此“着急”

来源:财经早餐 时间:2025-07-11 08:05 阅读
科创板上市企业上纬新材股价在本周三开盘后就一字涨停。此前,公司公告披露,其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邓泰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以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题,核心团队包括彭志辉(稚晖君)。据电子科技大学校友总会的一篇文章披露,邓泰华是电子科技大学1995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校友。自毕业后,他在华为深耕逾二十载,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主导了鲲鹏、昇腾AI计算生态的构建。此后,邓泰华正式确认加入由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联合创立的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担任法人、董事长、CEO,彭志辉任董事以及CTO。彭志辉同样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只不过是更晚的2011级。当然他更为外界所知的身份是曾作为“华为天才少年”,以硬核科技视频走红B站吸粉百万,被誉为“中国版钢铁侠”UP主。看得出,这是智元机器人以邓-彭这对老校友、老同事为核心的创业团队在资本市场的一次“突袭式”大动作,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的格局将有重大意义。

机器人创业

唯快不破

成立于2023年2月份的智元机器人,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卖概念”到有能力较大批量生产机器人的过程。据公司披露,2025年1月,公司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走在行业的前头。公司的商业理念非常直接,就是要掌握AI大模型+具身机器人的全栈技术,开发出能够商业化使用的具身机器人。以公司较新的智元灵犀X2机器人为例,其有着类似人类的外形,外形圆润可爱,并可以被用于文娱表演、展厅讲解、科研教育、康养陪伴等场景。其“大脑”是智元启元大模型,赋予其和人类进行智能交互的能力,包括语音对话、表情互动、触摸反馈和视觉交互。智元启元大模型是中国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该模型基于创新的ViLLA架构——由多模态大模型(VLM)和混合专家模型(MoE)组成。这解决了图像-文本输入与动作执行间的技术鸿沟,通过多模态数据训练赋予机器人自主学习与场景泛化能力,将感知与执行环节深度耦合,显著提升了任务理解的连贯性和动作规划的效率。有研报指出,该大模型有望成为具身机器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桥梁。除了软件自研实力,智元在创立不久便在上海临港建立了机器人制造工厂,且二期工厂几乎落户上海张江,自主产能和运营效率也能得到保障。在产品端,除了上述提及的灵犀X2更符合服务家庭场景,智元旗下还有适合工业场景和商用场景使用的远征系列、精灵系列等。包括智元机器人入股或者与上市企业合资的各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不同用途和性能的机器人研发企业在内,智元在机器人产品端的布局可以说是相当扎实。在融资方面,从成立开始,智元基本保持着“几个月融资一轮”的节奏,吸引着国内大量极有实力的投资方,当前的估值可能要到150亿元。这一切都是不到两年半时间中完成的,突出就是一个“快”字。正如稚晖君当年离别华为绝对创业之际,向外界所透露的“要是再晚,也许就没必要再创业了”——智元是在和行业整体发展抢时间,这和本次突击入股上纬新材逻辑是连贯的。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和“群雄环伺”的现状,也让智元没有可以犹豫的余地。据民生证券研报,国内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45年后达10万亿元级,在用人形机器人超过1亿台,人形机器人将具备稳定的运动能力和交互功能,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然而不断上升的市场空间也将伴随着激烈的竞争。

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赛道非常热门,融资总额超70亿元,不乏多家业务模式和智元相近的具身机器人企业,有近亿与过亿元级的融资事件。

随着融资热情的高涨,资本的青睐,现在还无法看到哪一家企业可以获得最高的市场份额,赢家还未浮出水面。

用智元所投资的专注“仿人机器人”赛道的数字华夏创始人兼CEO沈健的话说:“机器人本体一定会非常成熟,硬件本身已经不会是门槛,可能到处都会产生ODM、OEM企业,会分做设计的、做代工的、做品牌的……全产业链成本可能打下来,做应用的公司会百花齐放。”

也可以说,不走全栈自研,不走高端技术,不走最优产品路线的企业,很可能被“卷死”在大量廉价同质化的产品汪洋中。智元能不着急吗?

后续还有看点

智元对本次收购的官方解释是,本次收购通过“协议转让+主动邀约”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不是“借壳上市”。外界对智元本次收购的解读还比较混沌,猜测的重点放在智元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上市公司资源,在面向公众的公开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据悉,智元完成本次上纬新材股份收购的资金可能达到21亿元。虽然智元此前的融资非常顺利,但这并不是小钱,如何将这笔投资效益放大,可能还得从上纬新材这个主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智元“取得实惠”上来。上纬新材2025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3.6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65%,净利润为2255.06万,较去年同期增长22.26%。销售毛利率为15.09%。从2020年到2024年,该企业的5年累计归母净利润仅仅是3.76亿元,显然要靠其当前的经营来实现对标21亿元的“实惠”是很难的。所以,智元要如何整合产业链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和加速产业升级的优势,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促进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就变得很有看点。上纬新材是新材料领域的企业,主营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似乎和智元的主业有一定的差距,最多可算是公司材料领域的供应商。在没有其他资产注入或者主营变更的前提下,需要智元出奇招突破想象力空间,或者理顺两家企业的合作/往来关系,才可能激发出上市企业最优的赋能潜力。虽然这些都是非常难做到的,不过相信智元创业团队在决策收购股权的时候,早已有了盘算。逻辑告诉我们,这起收购后续的看点还很足。背后是上海科创的强劲脉搏

智元能在不到两年半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和上海科创的“良好土壤”密不可分。

以智元的核心研发领域人工智能为例,2024年,上海成立了规模达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是其中重要一环;在空间建设上,上海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服务好、扶持好类似智元机器人这样的最顶尖赛道的最顶尖独角兽企业,体现出上海把握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和内在规律,看准方向,避免踩空,在科技发展中保持主动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凭借强大的人才聚集、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和创新生态,上海汇聚了一大批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科创的重要高地。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约11%。2024年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万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全市GDP三分之一。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