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曝光了低价饰品的健康风险,新闻画面里:一只手轻轻托着几件亮晶晶的项链与耳钉——而屏幕下方醒目的字幕写着:“一级致癌物超标9000多倍”。这条报道立刻冲上热搜,引发公众担忧。
新闻截图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接诊了不少因为佩戴廉价合金饰品而出现红肿、瘙痒甚至脱皮的患者。医生解释,镍、镉、铅等重金属——常被隐藏在低价首饰的金属层之中——正是造成这类首饰性皮炎的元凶之一。
然而,比皮肤红疹更隐秘的,是这些重金属可能“悄悄”进入人体的方式——有时不痛不痒,却悄然累积。
一、金属为什么会跑出来?
金属看上去坚硬、稳定,可在皮肤与饰品的接触处,化学反应从未停止。汗液是最早的触发者——它略微酸性的特性,会把饰品表面的一些金属离子慢慢溶解开来。油脂、体温、摩擦,会继续推动这些离子离开原本的金属结构。[1]
在首饰健康风险的系统评估中,研究者明确指出:成人暴露重金属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而儿童,则还有口腔接触这一直接入口。[1]
也就是说,佩戴、玩耍、含在嘴里——都足以让金属离子悄悄离开饰品。
二、那些真正进入人体的路径
(1)汗液:溶解反应的开始
为了模拟真实佩戴情境,研究者将普通低价饰品浸入人工汗液中。检测显示,它们内部的镉含量竟高达 13.40%–44.64%(w/w),并在酸性汗液中每周释放 16.4–1517 µg,在碱性汗液中也释放 24.0–370 µg[2]。
利用能量色散 X 射线荧光光谱仪 (ED-XRF) 分析珠宝的表面成分及分析样品的参数
当夏天出汗、运动时皮肤变得温热,这种释放会更加明显。
(2)皮肤:看不见的渗透
镉不是停留在皮肤表面的金属。在人体皮肤模型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有 0.5–0.6% 的镉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浆[2]。
这个比例不高,却架不住持续的力量——项链一戴就是十小时,戒指一戴就是一年。
(3)口腔:最容易被忽视的儿童暴露
在针对重金属暴露的评估里,儿童的三类暴露情景尤其值得关注:吞咽小饰品、唾液溶出金属、汗液溶出金属[1]。
唾液的溶解能力比汗液更强,使金属释放的速度更快。一旦被吞入胃里,酸性的胃液会继续加工这些金属,让它们更容易被吸收。
(4)产品本身:超标是一种广泛存在现象
有研究检测了中国多个电商平台的 106 件低价成人首饰,使用便携式 X 射线荧光仪直接测量其金属含量。结果显示:全部样品都含有重金属,其中 71% 含铅量超限,51% 镉含量超限,汞也被广泛检出。[3]
这意味着:超标不是意外,而是一种结构性问题。
(5)体内:沉积、累积、沉默的毒性
重金属一旦进入身体,往往难以快速排出。毒理学研究显示:
- 镉会在肾脏、肝脏与骨骼中长期累积,引起肾功能损害与骨质改变。
- 铅影响神经系统与造血系统,尤其对儿童影响深远。
- 汞可穿透血脑屏障,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这些金属造成的毒性变化并非迅速到来,而是静默的沉积——需要几年、十几年,身体才开始发出不堪重负的声音[4]。
三、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
重金属的危害常常不是通过疼痛提醒,而是长期的、无声的累积。镉在体内的半衰期可以以十年为单位计算,它们像一粒粒落在身体过滤器上的微尘,刚开始毫无察觉,但日积月累之后,却足以改变一部分人的健康轨迹。
在新闻调查里,记者走进广州、长沙的饰品批发市场,看到耳钉一元一对、项链十几元一条。这些光亮的饰品往往使用极低成本的材料,以牺牲重金属控制为代价。佩戴在皮肤上的每一小时,都可能是金属离子离开饰品并靠近身体的一小时。
让人误以为“没感觉,就没风险”。
四、给身体一个更稳妥的选择
金属从饰品进入身体的方式从来不是玄学:汗液、唾液、皮肤渗透、吞咽——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路径。真正的风险,也并非来自一次两次的佩戴,而是长期、反复、累积的暴露。
下次挑选饰品时,也许我们能慢一点,问一句“这是什么材质的?”
也许能为皮肤选择一个更稳定的金属,为身体减少一份不会立刻显现、却会在未来某一天“对账”的风险。
科学提醒我们:光亮的东西固然美,但身体,更值得被温柔对待。
参考文献
[1]ESR. Health Risk Assessment: Heavy Metals (Lead, Cadmium and Nickel) in Jewelry — Oral and Dermal Exposure. ESR.
[2] Pouzar M, Zvolská M, Jarolím O, et al. Health risk of cadmium released from low-cost jeweller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7;14:520.
[3] Jurowski K. The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hazardous elements (Pb, Cd and Hg) in low-cost jewelry for adults from Chinese e-commerce platforms: in situ analysis using portable X-ray fluorescence. J Hazard Mater. 2023;460:132167.
[4] Balali-Mood M, Naseri K, Tahergorabi Z, et al. Toxic mechanisms of five heavy metals: mercury, lead, chromium, cadmium, and arsenic. Front Pharmacol. 2021;12:643972.
网友看法
1、网友手中线:好像黄金本来也是重金属吧,金银的伴生品重金属都挺多的。那玉器里面还有放射性元素呢。但这些我都不怕,因为穷,买不起,这些就不是我们应该担心的。
2、网友望空思月:美丽沦为健康陷阱,廉价首饰正以“1元耳钉”为载体实施无差别投毒。当镉超标9000倍的耳钉与皮肤长期接触,致癌物便随汗液直透人体。这不仅是消费欺诈,更是对公共安全的公然挑衅——监管若持续缺位,每道金属光泽都将成为刺向都市男女的慢性刀片。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