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设备、建新院区?医药更要舍得“投资”医护人员
文/ 辛颖
编/ 王小
图/视觉中国
抗疫三年,防疫政策转变的一刻,还是一线医护人员扛下了所有。
在中国中部省份的一家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医生华岐(化名)从病房回到办公室,又看见一个同事找来了氧气筒,坐着吸氧,“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吸会氧继续干”。华岐周围的医护人员,过去一个月几乎都曾带病上班。
一个多月来,全国各地的医院都顾不上自家员工感染导致的“减员”,都在抓紧加床、加病房,应对大量涌入的新冠患者。仅河南省二级以上医院总床位数,在1个月内扩充了15万张。
“ICU56张床,收了70多个病人”,即便人手如此紧张,华岐还是被派往支援老年科普通病房,“原本41张床,现在也住下了59个病人。病人太多,都是重症,只是相对轻的重症患者,在普通病房治疗”。
在元旦的加班中,全国医护人员陪着患者挺过了感染高峰,但重症高峰的持续,让他们已经做好了春节假期继续战斗的准备。
2022年12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关心,明确要求落实好临时性的工作补助和绩效工资等激励政策。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也要做作为医护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内容。
上海、浙江、福州等地政府,相继为一线医护人员发放一次性奖励数千元。不过,也有医生还没享受到“加班费和补贴”。北方一家县医院不强制加班,基本原则就是没有患者就可以下班。“可这种时候内科怎么可能没有病人。”这家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语气中多了些许无奈。
相比于一时的得失,更多的医护人员真正关心的是,长久的薪酬待遇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人员流动减少以及疫情防控等原因,医院经营压力加大,原本要提上议程的“薪酬改革”,也因为“没钱可改”在一些地区被搁置。
越是缺人的地方,此时跳槽越频繁。一家东北三甲医院医生介绍,疫情前也有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离职南下,但这两年明显更多了,广东、深圳、天津,很多地方给的待遇都特别好,高年资医生宁可举家迁走。
事实上,全球医务人员短缺的问题,都在新冠疫情中暴露的更加彻底,持续高压工作让英国、美国等带来医护人员离职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会有1500万卫生工作者的缺口。
2023年1月13日,浙江省人大代表、步阳集团董事长徐步云向省人大提交的一份“关于提升医务人员收入水平的建议”指出,“后疫情时代,政府更应着力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入手,关心爱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中国抗过这一波感染高峰之后,是到了考虑如何将医护人员的价值充分体现在薪酬待遇中的时候了。
最艰难的全员之战
在元旦临近的前10多天,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已向全体职工发出一封公开信鼓劲:这注定是一段充满艰辛而令人难忘的战斗历程。冬已至,春可期!让我们相互赋能,彼此守护,共克时艰!
就在公开信发出两天前,2022年12月15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患者达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
在北京朝阳医院,以前日均接诊100多患者的急诊,这轮高峰期每天都要接待四五百人。一位患者中午在该院急诊挂号、问诊,当她拿到CT检验报告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候诊区的人丝毫没有减少,她从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的患者们中穿过,再看急诊医生。“我以为会换一个夜班医生了,结果发现还是白天的那位。”她告诉《财经·大健康》。
这是全国的医疗机构迎来的最大一次挑战,患者激增、本院职工也相继感染新冠。
各科室、部门减员都挺严重。“每天都在减员,每天都在调度人手,我也是一边挂水一边在上班。”江苏一家二级医院的院长在电话那头语带哽咽。
在全国各地的医院,对抗新冠病毒战斗从呼吸科、急诊、重症监护,逐步向内科、普外、各大专科扩散,甚至放射科、心理科等,全院资源都被调动起来。
“骨科医生参与这类救急,也算创历史了。就连SARS期间,也只是征用了病房,没有让医生参与。”一位北京三甲医院骨科主任说。
这家三甲医院临时新增的呼吸科病房内,十几名各科派出的支援医师,靠两名呼吸科的主治医生带队指导,每天在40多张病床间辗转,就要走上两三万步。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很快,医生要比以往更频繁的检查体征。
赶来支援的医生,还不能耽误自己科室的患者。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外科,有近四分之一的床位改为收治新冠患者,一位神外科的医生进入新冠病区的第一天,就连续工作12小时,晚上8点从新冠病区出来,还要参与此前已经安排好的外科手术。等他到家时,已是深夜两三点。
他胡乱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早上8点又准时赶到医院。这一天的安排是,先在神外科做已安排好的手术,一整天高度集中精力。之后赶到新冠病区值夜班。“其实医生的抗压能力很强,只是这两天下来我确实困得不行了。”他告诉《财经·大健康》。
每一份医嘱,还有成倍琐碎的工作,都落在护士肩上。“平均一个护士管10张床,有的老年人一天要吃十几种药,需要吸氧、下胃管、下尿管的不在少数,有糖尿病的一天四次测血糖,每个病人平均要做三次雾化,常规的血压、心率、血氧、体温检测一项都不能少。有行动能力的要帮助下地活动,动不了的还得及时给翻身挪腿。”上述神外科医生感慨,护士现在更辛苦。
这样高强度工作,可能不得不持续一段时间。河南此前宣布,至2023年3月底,河南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取消节假日,各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实行日调度、日报告,医疗机构分管医疗的院长和医务部门要24小时在岗值守。
上述神外科医生原本预计春节前可以关闭新冠床位,“但现在看重症患者恢复比较慢,至少要到年后了”。
各地紧急补充人力。陕西铜川市政府倡议全市近五年内退休、离职医护工作者能够加入到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的队伍中。
公立医院多是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一些医院只能选择临时招募带薪志愿者。沈阳市多家医院紧急招募带薪医务志愿者,薪酬待遇约为4000元+“五险”;湖北通山县人民医院面向社会招募抗疫志愿,第一批招护理专业35人,报酬为每月2000元,或不满一个月的按实际工作时间每天100元结算,最高2000元。
通山县人民医院还给出一个优厚条件:这些志愿者按期完成志愿服务后,可享受近三年内公开招聘护士岗位的笔试加分、甚至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的优惠政策。
“和三年前第一次面对新冠挑战相比,现在重症率没那么高,大家也没那么害怕。”在经历过三年前武汉抗疫的高强度实战后,一位武汉三甲医院的内科医生的紧张感在减少,此次他颇为淡定。
比补贴更重要的是涨薪
近一个多月来,有的地区医护人员已陆续收到了特别的补贴款。
上海一线医护收到6000元补贴一度上了热搜,有医生在网上晒出随着补贴款收到的短信,“现正处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上海市委市政府为表达对一线医务人员由衷敬意和深深谢意,特此下拨阶段性一次性津贴6000元。”
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也在朋友圈晒出数目不菲的津贴,据浙江日报报道,共计14500元的津贴,包括2022年1月11月抗疫补贴5500元,和新冠疫情激励保障9000元。
四川德阳市政府也拿出8000万元,发给1.7万多一线医务人员。浙江、福建福州、山西高平等地,都相继发了补贴。
在一些没有财政补贴的地区,这笔钱就得由医院出。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精神,医院为参与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一次性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2000元,同时发放一次性感染补贴,300元/天,发放5个工作日,共计3500元。
“我们目前还没有补贴款的消息,不过这段时间加班费一直都是有的,和以往一样。”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感染科护士说。
《财经·大健康》调查发现,补贴和加班费的发放,和地区整体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加班费给多少,取决于医院的收支情况。一位地方人社局人士介绍,编制内医务人员加班是没有加班费标准的,由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加班补贴标准。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公立医院最主要的收入——医疗收入,出现十年来首次下降。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通报显示,全国2508家三级公立医院中,43.5%存在亏损,医院资产负债率为44.09%。
因此,有些医院只能用补休假换。“今年春节是轮班,这段时间都没有任何补贴的,加班后就调休。”安徽省一位社区医生最近工作量翻了几倍,但他也习惯了医护过年过节上班的常态,“条件好的医院才能给点补助,几十年都这样过来的”。
上述北方县级医院医生没有收到加班费和补贴,而且还因为早期感染新冠时发烧休假三天,被按病假算,扣了工资。因为医院的方案是,一般科室上三天休三天。但作为救治新冠的主力,内科医护人员每天还是得坚持早八晚六的连续工作。
“加班费,想啥美事呢?”上述东北省会城市三甲医院医生直接反问,“这几年的工资收入连年下降,这才是最关键的。”
入职十年,这位博士毕业的外科医生基本工资约6200元,2021年每月的绩效在6000元上下。他这情况好于同一届校友——心内科任主治医师,基本工资4200元,绩效工资只有1000多元。
考虑到医学教育的时间成本、医生的工作强度,当前医生公开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情况仍普遍。
大笔的抗疫财政资金虽然流向医院,但这些钱都是定向使用,主要用于基建以及设备采购,真正投资在“人”上的钱非常有限。
有个别地方政府补助不能及时下发的地区,医院不得不用医保划拨的经费先维持运作,毕竟,“医务人员工资要发,医院也要运转。”一位基层医院院长说。
上述安徽省社区卫生中心医生的这三年工资待遇没有变,但“这次疫情强调社区医生要把辖区内老年人的分类管理,帮助缓解重症救治压力,也到了要真正落实强基层的时候了”。
要为医疗软实力投资
1月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的聊天记录引发围观,“由于疫情加之春节期间医生护理人员资源紧张,医院于(1月、2月、3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辞职,望相互理解。”
疫情确实加剧了全球医护人员的离职意愿。英国2022年2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2021年,平均每周有400个医务人员离开英国全民医疗系统(NHS),这种离职潮伴随的,是在职的医务人员抱怨职业过劳,身心疲惫到无法胜任工作;有些身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在长期抗疫中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一位有20年经验的护士,离开了她所工作的英国利兹教学医院NHS的儿童癌症中心。“我感觉自己精疲力竭,而且觉得很对不起需要我照顾的家庭和孩子们。”她对媒体说,“我只是机器里的一个数字,从没有准时下过班,时常会在洗手间里或回家的车里哭。”
美国劳工部在2022年9月2日的一份报告称,现如今美国医护行业从业者数量较2020年2月时,减少3.7万人。
在新加坡放宽边境防疫措施后,2022年一季度的医院护士流失率为4.4%,比过去3年同时期的2.7%-3.3%的流失率,有更多外籍护士辞职返乡,或者跳槽到其他国家,这部分缺口由招聘本地护士补上。
《财经·大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多地医院中,并未因此番疫情压力出现大面积医护离职。
“这个时候离职不忠义,况且真的要离职也要提前一个月告知,不会这么突然。大家现在没人抱怨,讨论的都是互相帮助,一起挺过去,最好能轮流感染。”一位ICU护士说。
上述ICU护士也坦言,没考虑过离职的因素之一,是在医院收入还算是稳定的。
对收入感到满意,是医护人员有离职想法和实施离职行动的较强保护因素之一,这项研究结果2022年刊登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上。同样,在东南大学调查主动离职的三级医院医生和护士时,也发现薪酬待遇低是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年,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再次发布《关于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随着各省份陆续出台改革实施方案,执行效果仍有待观察。
在大力提升医院硬实力之外,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前主任俞卫指出,“我们更需要的是与之匹配的软实力,即更优质的医护资源和更优质的医院管理能力,这也是今后卫生费用投入资源上,更需要考虑的。”
(刘锦平对此文亦有贡献)
网友看法
1、网友chen5001:疫情期用命在拼的前线医护人员,值得尊重和嘉奖
2、网友向阳处而生:先把欠的补上就不孬了
3、网友飞天神宫:都在挣扎
4、网友耶648:看看只有48个评论就知道,没人关注你们
5、网友喜乐之旅:不死不休?
6、网友大眼睛146140350:希望大家善待医护人员,他们特别辛苦,特别不易。我们要会换位思考,哪怕疫情原因增加收入了,又有多少人愿意要钱不要命呢?!他们也是有家人的,而且作为医护人员,职业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大家看不到的,不管是在sars期间还是新冠传染病期间,关键时刻都是靠医护人员不怕牺牲,帮助每一个病人度过难关。真心希望医护人员都能被大家善待[祈祷]
7、网友努力向着太阳:护士辞职会有什么后果?
8、网友琳儿响叮铛啷当:支持给医护人员加薪,发奖金,这是她们应得的。疫情 最辛苦的就是医护们了[招财进宝][红包来啦]
9、网友梅子Ydm:收入年年都在降
10、网友善良奋斗者:我和爱人都是医生至今在岗,收入増加是不现实的,都理解国家的难处,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是病患需要我们,是职业荣誉感,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表。
11、网友凌霄渡:今年是在医院干得最累的一年,过年才放两天假,可是到年底什么福利年终奖补贴都没有
12、网友圆隆自动门:有补贴啊。
13、网友心海之缘anl:和病毒战斗,就像当年的抗战年代的军人一样,即使自己身负重伤也要优先保护好老百姓的安危,像这些抗战精神的医务人员致敬,给他们点赞![赞]
14、网友狮子座的大白兔子:提高待遇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但医生护士也是人,一位给钱就能不要命得干活儿吗?主要还得考虑增加医院等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和配置,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每年那么多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都能进到医疗机构工作吗?又有多少进了药店卖药或者转行干其他的了?这不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吗?
15、网友一笑情缘2:今非昔比,医生护士辞职了不少[抠鼻]
16、网友勇敢的原野np:一个村医要给上千人治病,从不叫苦及累,为什么医院医生叫昵?
17、网友bcz123394:应该是增加编制、加薪酬待遇、增加职称晋升空间和名额。
18、网友多彩海洋yR:自新冠疫情以来,医护人员太不容易了,拖着有病的身体继续上班,向他们致敬![赞][赞][赞]
19、网友一个爱许巍的妹子:手术室,正在支援呼吸科,什么都要从头学
20、网友十画财经:医生的使命是什么
本财经资讯由顶点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顶点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