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迎来“混合双打”,特朗普对欧制裁,中国也对27国发起反制,这就是无视中方警告的代价。中方为何会对欧盟制裁?在中欧峰会临近至今,双边关系是否会有所转变呢?
随着“对等关税”延后90天期间即将结束,但在过去近3个月时间内,仅有英国、越南、柬埔寨、印尼这几个国家和美国签署了贸易协议,日本、韩国、印度和欧盟这些美国抱有期待的盟友没有一个给面子的。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只能挨个“点名”,以信函的方式寄给各国,告诉他们应该对美国交多少税。
尤其是欧盟,虽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已经做好和美国贸易谈判破裂的准备,但是农业、汽车和钢铁等领域接近50%的额外税率还是让欧盟感到头皮发麻。更让欧盟没想到的是,特朗普前脚刚制裁完,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安排上了。
据环球网7月6日报道,中国财政部发布声明,政府部门采购预算超过4500万人民币的医疗器械,应该将欧盟企业排除在外,非欧盟企业提供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占比不得超过50%,即日生效。
至于为何突然对欧盟制裁,说到底还是它们自找的。6月20日,欧盟按照《国际采购工具》的标准,拒绝部分中企和相关产品参与医疗器械的采购预案,并且不断扩大名单。对此,中方已经通过外交表达不满,并积极和欧盟展开磋商。
然而欧盟无视中方的抗议,并在此期间要求中国 30 天内放开对欧盟的稀土管控措施,所以外界认为这是欧盟在用制裁逼迫中国让步。只可惜它们打错了算盘,美国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都没能让中国退让,欧盟凭什么可以?
对此,中国商务部在发表声明后强调,这是“中方不得不采取对等限制措施”。换言之,欧盟动手在先,并且无视中方警告,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对等制裁。那么问题来了:7月24日就要召开中欧峰会了,今年还是中欧建交50周年,欧盟对华强硬的态度和中方的对等反制,是否会影响双边关系呢?关于这一点,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矛盾。去年欧盟毫无征兆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反倾销调查,期间中方多次联系欧盟举行会谈,并主动退让提出了“最低出口价格”这样的折中方案。然而欧盟却并不接受,试图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中欧贸易谈判的筹码,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的情况下,以法国为首的欧盟成员强行推动对中国电车的关税制裁,2024年10月,制裁措施高票通过。
而在谈判期间,我国先后对欧盟猪肉、乳制品和白兰地展开双反调查,尤其是白兰地,虽然范围是整个欧盟,但中国市场的欧洲白兰地99%都来自法国干邑地区,这也是中方对法国的“报复性回应”。
进入今年后,特朗普重返白宫让欧盟察觉不妙,主动联系中方就新能源汽车问题进行谈判,但消息从4月爆料至今都没有什么结果,反而是法国三番五次找上中国请求解除白兰地制裁,但中方均未做出回应。
其次是地缘层面的对立。俄乌冲突这3年多以来,美欧扮演了挑起战争的角色,而中国积极斡旋促谈,却不断被西方抹黑,炒作所谓的“中国援俄”,欧盟也频繁以此为借口制裁在欧中企。日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欧洲频繁访问,但所谓的欧盟官员却再次抹黑,宣称中方不希望俄罗斯战败,并有意支持俄乌冲突持续化,这样美国的注意力就不会放在中国身上。
这种抹黑言论非蠢即坏,毕竟冲突打了3年多,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贡献有目共睹,秉持大国责任,以中立方的身份斡旋冲突、维持地区和平,这是其他国家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欧盟不断炒作“中国援俄”,却从未拿出过任何实际证据,双标嘴脸展露无疑。
最后是政治层面的博弈。特朗普并不重视美欧的盟友关系,上台后的对外关税制裁,欧盟也是最先遭殃的一批国家。但就算如此,欧盟内部亲美派的妥协立场,导致中欧关系并未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对中国的警惕、拒绝和竞争态度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虽然希望开拓欧洲市场,但也不会热脸贴冷屁股,关系一直保持不冷不热的状态,甚至在某些领域会出现摩擦。
只不过,在全球面临特朗普“关税大棒”的威胁下,欧盟对中国的敌意只会让自身处境更加糟糕,美国发起的关税制裁让其束手无策,转嫁风险威胁中国也被对等反制,如果欧盟不能清楚的意识到自身问题在哪儿,一旦特朗普掀起第二轮关税战,欧盟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烈代价,让我们拭目以待。【战旗团队创作,文责自负】
网友看法
1、网友新不忘:4500万的额度,大部分医疗器械都达不到这个价位。还是留下很大余地!
2、网友游山玩水闲云野鹤:不该禁医疗器械,禁稀土就可以了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