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今日,#杭州两所中小学出现新冠阳性学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超3亿阅读。一份来自杭州西湖区某小学二(3)班的家长通知书显示,截至2月19日下午18:00,二(3)班共有10人出现发热、咽痛等新冠感染症状,抗原测试为阳性。
西湖区教育局证实了上述消息,发文称该校共计10位学生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向疾控相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了班级停课4天通知。
另一流传的消息则称,拱墅区一所公办初中也出现了新冠感染。“第二波(疫情)开始了?”“估计是复阳,不可能1月份没阳过。”还有网友评论道,“怎么突然这样了,感染源是啥?”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对“医学界”表示,“一个班级中如果有很多人还没感染新冠,完全有可能再出现聚集性发病。”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则分析,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代表着首轮感染后拖尾的“次峰”,“推测还会往上涨,大概持续一个月左右,但和首轮疫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图源:锐景
均为首次感染,专家称“没必要集体停课”
据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今日证实,杭州本轮感染目前涉及三所学校,分别是西湖区某小学(共出现10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拱墅区某中学(共出现5例,均为新冠首次感染)。另外 ,上城区某小学12名学生有发热症状,为流感聚集性传播。
根据此前各地报道的数据,蔡卫平对“医学界”推测,全国目前还约有10%的人未感染过新冠。
“不管是学校、医院还是疗养机构,病毒一旦‘入侵’,就都有可能在未感染者中导致一波‘疫情次峰’。”蔡卫平说,“中小学生群体之前被‘保护’得相对更好,群体感染率会更低一些,因此更有可能率先出现这种情况。”
“这次中小学疫情主要在未感染过新冠的人群中传播,并不属于此前的全国性疫情流行。”常荣山称,“从校园开始,逐渐传播至家庭、社区并扩散到更广的社会面,未来一个月可能还会迎来一波疫情峰,直至地区内几乎所有人都被感染。
蔡卫平和常荣山均对“医学界”表示,上述情况只会在局部、以“点状”形式零星散发,峰值只是首轮疫情的“零头”。杭州市疫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个别学校和班级出现数名学生感染新冠,属于正常现象,并不代表新一波流行的开始。
归结原因,上述专家认为,此前的大量人群感染在全国形成了免疫屏障,新冠病毒不再具备快速传播的条件。此外,甲流、诺如病毒感染目前也进入多发期,即便出现发烧等症状,也不能确定就是由新冠病毒引起。
“局部地区各类病毒的‘混合流行’将会是4月中旬以前的常态,但都不会再导致全国性大流行。”常荣山表示。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网友质疑称,新冠疫情已经恢复了乙类传染病管理,不需要出现个别病例就全部停课。对此,常荣山对“医学界”指出,对于儿童,新冠病毒的威胁很低,大部分以咳嗽、发热等轻型流感样病例症状为主。
“按照乙类管理,停课也是可以的,但不太具备必要性。”常荣山说,“如果以后有几个学生感染,就要求全部停课,那就回到老路上去了。”
蔡卫平同样对“医学界”表示,“没有必要全部人停课,有病的人在家休息就好了。”
XBB、BQ.1接连检出,会有第二波疫情吗?
2月18日,中疾控发布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其中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显示,12月以来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XBB.1、XBB.1.5、BQ.1等变异株均已流入我国——它们曾被描述为具有超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于此引发的是公众对于二次感染的担忧。
事实上,卫生疾控相关部门、多位专家曾多次强调,感染后3-6个月内仍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不太可能发生二次感染。但新变异株的出现、时间推移导致的抗体水平下降,我国是否还会再迎来一波疫情高峰?
“目前国内基本只剩下奥密克戎,虽然有一些不同的株系,但总体免疫原性变化不大,因此绝大部分如今感染新冠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告诉“医学界”。
“尤其是在接种新冠疫苗后。”11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公共卫生与卫生学院刊发的荟萃分析显示,在新冠康复者中,接种过两或三剂新冠疫苗者发生再次感染的风险,比未接种疫苗者低50%-60%。
蔡卫平则对“医学界”表示,“同一个病毒株是否会二次感染,一直是有争论的话题,暂无定论。但尽管出现了新的亚型,二次感染率推测仍不会太高,半年,甚至一年后,全国性的‘二次流行’也不太可能再次出现。”
海外的疫情数据或可佐证这一推测。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和政府网站数据,截至2022年12月7日,在累积的20317848名新冠感染者中,1372073 人发生了重复感染,重复感染率仅约为6.75%。美国纽约州的数据类似,在6773375名感染者中,471479人发生了重复感染(6.96%)。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英国的数据,93.4%的重复感染都发生在奥密克戎流行后。而纽约州的“重复感染趋势图”则同样显示,这种情况始于2021年底。
“即便是像原始毒株、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这种完全‘跨越式’的变异,大部分地区报告的二次感染率仍不到10%。”蔡卫平说,“在奥密克戎流行的当下,即便我国出现二次感染,推测连10%的零头都不到。”
常荣山认同上述观点,他告诉“医学界”,二次感染会出现,但只局限在地域内、部分人群之中,“到了三月底,或许就能逐渐观察到这种情况。从长远来看,首轮疫情的流行株会慢慢消退,XBB、BQ.1等新变异株的比例会逐渐上升,但感染症状会更轻,也不会有所谓的‘第二波大流行’。”
从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转化为常规的传染病防控,蔡卫平强调,“新冠疫情的社会风险会一直都有,并不像大家所想的,过去两个月暴发了一波就彻底消失了。”但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知这一风险,又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看待“新冠没有消失”?
近日,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新冠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还需要加强监测,每个个体仍需要继续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根据18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尽管各省份经抗原和核酸检测上报的新冠阳性病例数持续下降,但2月份以来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2月16达10720例。
蔡卫平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他告诉“医学界”,这段时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依旧会零星收到因新冠感染而住院的患者,“我们医院收治的免疫缺陷患者病情都偏重,大多数出现了肺炎,过来一查发现是新冠感染。”
“但目前(新冠)就像季节性流感一样,医疗系统选一些监测点做好常规疾病监测,医疗救治、公卫防控按照普通季节性传染病的方式应对。”蔡卫平说,“对于公众,尤其是高龄、有基础病的人,所有传染病的预防都推荐接种对应的疫苗。”
在此基础上,“一旦出现类似感染的症状,可以去医院做个病原体检测,如果症状很轻,在家休息几天就好了,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蔡卫平说,“新冠病毒已不太具备‘特殊性’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月15日的“全球疫情流行病学更新”,1月16 日至 2月12日,全球报告了超过670万例新病例和超过64000例死亡,与前28天相比分别减少了92%和47%。
新冠疫情不会消失,但它的严重影响在持续下降。2月9日,新加坡卫生部发表声明称,新加坡将退出大流行的急性期,并将新冠视为一种“地方病”。包括部分场所仍然保留的“口罩令”,也不再是专属于新冠疫情的强制要求,只是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免受一般传染病的侵害。
“(新冠)病毒将继续进化,我们应该预期新的感染浪潮会不时发生,而且会反复发生。因此,地方性新冠新常态不会一成不变。”声明称。“但是,除非它成为了一种非常危险的变种,否则我们应该通过不显着偏离新常态的适当水平,来管理这些后续的浪潮,并继续过着正常的生活。”
对于疾控部门,做好常规的流行病学监测,对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及时预警;对于医疗机构,做好院感防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对于公众,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场所佩戴口罩等,不仅仅是新冠,这些“老生常谈”的防治手段早已被证明能最大程度减少传染病的威胁。
“每年流行季都会有人感染各种病毒,也会造成一定数量的重症和死亡,新冠也只是如此。”常荣山说,“该怎么防治就怎么防治,保持警惕即可,公众已不再需要生活在恐慌之中。”
“医学界”指导专家
蔡卫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
常荣山(病毒学专家)
陆蒙吉(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网友看法
1、网友潇洒星球vD:请专家教授们千万别发声!只要你们一开口,什么事都会发生了!
2、网友吴萍176325322:不是说:不允许停课的吗?怎么有几个阳性又停课呢?
3、网友大地生机盎然:二次感染只局限在地域内、部分人群之中,切勿肆意夸大、惊慌失措!
4、网友全民姐夫945:是什么亚型的病毒?另外,专家说不全部停课,这是又要传染整个地区的节奏吗?
5、网友勇者青山NZ:正常感冒,不要大惊小怪。
6、网友寒江孤影一一一:米帝持续放毒,没办法根除
7、网友酥:资本的力量
8、网友本糕不是年糕:敌人又来了
9、网友贵州本味厨房:大惊小怪
10、网友txwg:几例阳性停课,胡闹。
11、网友孤身走天涯153:没事不要造谣
12、网友不一样的黑76:还有新冠防指挥部啊[抠鼻]
13、网友马泥村夫:还不死心,只是乙类传染病,大惊小怪。
本财经资讯由顶点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顶点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