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网

那些在抗日战场上的台籍将士们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时间:2025-10-26 00:19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在这神圣的战争中,我可算尽了责任。台湾的收复,父亲生平的遗志可算达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我的残废不算什么,国家能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请母亲不要为我残废而悲伤,应该为家族的光荣来欢笑,你并没为林家白白地教养了我,我现在成了林家第一勇敢和光荣的人物。

——林正亨家书

1940年初,广西昆仑关大捷后,国民革命军第5军将士正举手欢呼庆祝。除了担任主力的第5军,林正亨所在的第36军也参与了昆仑关大战并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场战役里,林正亨身先士卒,率部冲锋并立下战功

1945年10月30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已过去两个半月,五天前(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正式举行受降仪式,被日军侵占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回归祖国。可是,刚满30岁的林正亨还没完全走出战争阴影,他怀着“一半兴奋、一半悲伤”的心情,用几乎残疾的右手吃力地提笔写下一封寄给母亲的家书。回想七七事变爆发那年,这位来自台湾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报考军校,成为一名黄埔军人。他毕业于国家危亡之际,走出校门即奔赴惨烈的桂南战场,与日军浴血搏杀,将生死置之度外;战争后期,又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北血战中九死一生,留下终身残疾。他痛恨侵占故乡的日本侵略者,也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与黑暗感到失望。在胜利之日的思索中,他看见未来希望所在,决心要继续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

中国全民族抗战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东北地区的抗战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而宝岛台湾的抗战,则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林正亨是一位台湾台中籍的抗日军人,出身当地望族雾峰林家。这个家族的抗日史,就能追溯到甲午中日战争那年。

清朝中期,雾峰林家的开基祖先林石率族人渡海至台湾彰化大里杙庄,在这里垦殖拓荒。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石因林爽文事件牵连遭清廷逮捕,不久死于狱中。不过,林石的玄孙林文察复兴了家族,成为清朝唯一获赠太子少保衔的台湾籍高官,使雾峰林家能够在台湾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称为台湾五大家族。林文察的长子林朝栋,是这个家族里最早参与反侵略战争的人。

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法国的远东舰队攻打台湾北部。不久后,时任兵部郎中林朝栋接到命令,率军北上助战,后于大牛埔(今台湾省新北市桃源谷)与法军发生战斗,成功击退法军。等到战争结束,林朝栋因功钦加二品顶戴,赐穿黄马褂。已扛起台湾中部的治安与国防工作的林朝栋哪能想到,真正给这片土地和林家带来巨大灾难的,是东方的岛国日本。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台湾高度警戒。当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消息传来时,林朝栋率领官兵据守台中,只等朝廷一声令下,准备与侵台日军拼死一战。然而绝望的是,他等来了《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噩耗。从此,刺眼的旭日旗飘扬在台湾的土地上,林朝栋不愿成为亡国奴,悲愤之下举家内渡。甲午年是大时代的拐点,也是台湾雾峰林家的转折之年。正因如此,才有“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一片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悲凉中,林家从台湾来到厦门,那年林朝栋的儿子林祖密刚满18岁,林正亨尚未出生。

搬迁到大陆后不久,林朝栋鉴于林家在台湾的家业无人管理,遂派林祖密回台湾治理家产。可台湾已成为日本殖民地,在台生活的人也都成了“日籍”,这是林祖密心中最难以忍受的痛,他一直在等待时机恢复中国人的身份。光绪三十年(1904),林朝栋去世,林祖密乘着奔丧之机,将全家从台湾迁回鼓浪屿。青年林祖密对于孙中山等人的救亡理论非常认同,心中的革命火焰已经点燃。1912年民国成立后,林祖密立刻前往日本驻厦门的领事馆提出办理注销日本籍民手续的要求,同时呈请北京中华民国政府内务部准予恢复中国国籍。此举虽然谈不上有生命危险,可一旦退出日籍,他们在台家产就不再受保护,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恢复国籍。果不其然,林祖密刚注销日籍,林家在台湾的山林2万多甲、水田2000多甲全部被日本侵略者没收;林家经营的樟脑厂、制糖作坊和糖铺共五六百家企业,也被强行压价收买。不过林祖密也得偿所愿——1913年11月18日,他获内务部发给的“许字第一号”复籍执照,成为台湾沦日后第一位恢复中国国籍的台湾同胞。

20 世纪30年代,林母郭玲瑜与林正亨(左三)等六名子女在台湾老家雾峰林宅合影

1915年,林家发生了两家大事。其一是林祖密悲愤于袁世凯“篡国殃民,弃义为诈”的复辟之举,决心追随孙中山革命并加入中华革命党。第二件事是1915年8月,林祖密的儿子林正亨在厦门鼓浪屿三丘田林公馆出生。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使林正亨具有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他成长的那段日子,也是中国兵祸连年、山河破碎的岁月。父亲忙于为革命奔波,父子聚少离多。更致命的打击是,1925年8月,就在广州革命政府为北伐事业积极筹备之际,林祖密不幸被反动军阀逮捕杀害,此时林正亨刚满10岁。

林祖密之死让林家失去顶梁柱,由于生活困难,家人只能将林正亨寄养在福州的亲友家中,他在那度过早年求学生涯。后来因林公馆生活入不敷出,林母郭玲瑜不得不带着亲属迁回台湾台中县雾峰林家,只有林正亨仍留在大陆读书。

20世纪30年代,林正亨的故乡台湾已被日本侵占30多年,但这片土地上的反抗一直未曾停止。林正亨15岁那年(1930年),台湾中部发生一件大事——由于日本殖民当局长期对当地人强征劳役、剥夺土地,并推行歧视政策,导致族群积怨,终于在1930年10月27日,赛德克人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联合雾社地区多个部落,趁日本人在雾社公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发动武装起义。随后日军调集军警以火炮、毒气弹残酷镇压,起义部落死伤惨重,仅存的老弱妇孺被迁至川中岛集中监控。雾社起义不仅暴露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压迫性,也进一步激发台湾民众反抗意识,而莫那·鲁道率族人宁死不屈的精神,至今被追忆、纪念。

雾社起义被镇压不到一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艰苦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由此展开。随着日本侵略军步步进逼,国内救亡的呼声此起彼伏,少年林正亨看在眼里,心中早已萌发出投笔从戎的想法。在此之前,他于1934年回到故乡台湾与母亲短暂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目睹日本侵略者对台湾中国人的压迫,就连他自己也遭受日本宪兵无理毒打。这些经历让林正亨下定决心离开故土,带着祖父、父亲光复台湾的遗志,重返大陆寻找希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林正亨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投笔从戎,报考考入李忍涛奉命在南京成立的“学兵队”,主攻防化作战。后来“学兵队”发展为“学兵总队”,学生也纳入中央陆军官校,即黄埔军校。按照入学年份“比叙”,林正亨成为黄埔第15期学生。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期间,很多优秀的抗日将领都来自黄埔。而林正亨并不是这所军校第一位台籍学生,他的前辈著名的如毕业于黄埔2期的李友邦,是台北人。1924年3月,李友邦与林木顺、林添进等人袭击台北新起警察派出所,遭日本殖民当局通缉,遂连夜逃离台湾来到广州,同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抗战期间,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带领很多流亡于内地的台湾抗日志士辗转奋战于多地。还有黄埔4期的张克敏、林梦飞等台籍毕业生,后来都在抗战中作出贡献。

抗战后期,林正亨任中国驻印军学兵总队步兵第1团上尉连长时的肖像照

1937年秋,淞沪会战爆发,首都南京岌岌可危,黄埔军校也同样面临着颠沛流离的命运。林正亨原本报考的是在南京的“学兵队”,但在战争全面爆发后,“学兵队”和黄埔学生一起由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四川、铜梁,至1938年11月抵达成都。16个月的时间,军校四易其地,学生长途跋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迁校期间,因前方作战部队缺乏,11、12及13期先后提前毕业,且于沿途在各地招收14、15两期学生。

前线战事吃紧,物资紧缺,后勤保障困难重重,即使是中央军校,伙食也常保障不足。据一些黄埔老人回忆,当时他们在军校吃的饭里常常掺和着沙子,伙食很糟糕,一些学员苦中作乐,将黄埔校原歌中“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调侃为“白菜萝卜,青菜豆腐,这是要命的黄埔”。但调侃归调侃,那时报考军校的,大多是像林正亨这样的热血青年,即使条件再苦,亦能坚持到毕业。经过两年的学习与训练,林正亨以优异的成绩迎来毕业。

等待他的,是生死相搏的战场。

1939年秋冬之际,林正亨调入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部任见习官。当时东亚局势复杂,日苏诺门罕战役已结束,日本军部内的“南进派”抬头,他们认为在太平洋与英美决战之前,攻略中国桂南、占领南宁是“南进”的必要计划。日军大本营新任作战部长富永恭次甚至鼓吹“此乃日中战争最后一战”,认为只要占领南宁,切断中国对外交通线,就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10月14日,日军大本营颁布“大陆令第三七五号令”,对攻略桂南作出指示,令驻广州的日本中国派遣军第21军立即作出相应部署,参战部队为陆海军协同作战,有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第5舰队及支援部队。11月13日,日军由海南岛三亚港出发,在海军的掩护下顺利登陆广西。12月,桂南会战爆发。1940年1月,林正亨接到命令,调任第36军96师参谋处少尉军官,前往广西参战。赶赴沙场前夕,他拍摄了一张英姿勃发的戎装照,并在照片后面题下一首词:

戎装难掩书生面,铁石岂如壮士心,从此北骋南驰戴日月,衣霜雪。

笑斫倭奴头当球,饥餐倭奴肉与血,国土未复时,困杀身心不歇!

桂南战事以昆仑关之战最为著名,而长期以来对昆仑关大战的宣传都以第5军的战史为主。实际上,林正亨所在的第36军也参与了这场大战并付出惨重伤亡代价。战斗中,林正亨率领情报排与日寇连续苦战四天四夜,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多处负伤。各部有力配合下,第5军也在昆仑打出了辉煌战绩,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

只可惜局部的胜利不能挽回败局,昆仑关得而复失,会战以中方的失利而告终。事后,各参战部队官长均受到惩罚,第36军军长姚纯、参谋长郭肃因指挥作战不力,被撤职查办。同时,部队由于伤亡严重,36军番号被撤销,林正亨所在的第96师转归第5军建制。但林正亨因作战有功,加上在军校时学习的是防毒技术,被调往50师,升为中尉连长并负责部队里的防毒知识教学。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11月,林正亨与相恋多年的女友沈保珠终成眷属,两人在重庆举行婚礼。1942年9月,长子晶郎(后改名林义旻)出生,这段日子也是林正亨与家人极少的相聚时光。

1939 年桂南会战爆发前,白崇禧(居中站立者)前往前线视察第5军士兵战备情况

1943年至1944年初,在印度整训的中国驻印军(远征军)招收知识青年,林正亨得讯后决定报名申请参加远征军。当时妻子沈保珠还怀着第二个孩子,如今又要面临夫妻分别,非常忧虑,一度想挽留丈夫。但林正亨告诉她,“没有国,哪来的家?”国家有难,自己不去谁人去不?沈保珠也深明大义,支持丈夫赴缅抗日的决定。

1944年,林正亨(右一)赴缅抗日前在昆明与战友留影

正如李友邦后来总结,当时台湾籍抗日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心怀强烈的“复疆之志”,他们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家乡命运牢牢绑定,故而地无分南北,每个抗日的战场上都能见到台籍志士的身影。几乎在林正亨报名参加远征军的同时,有一位在日本读书的台南青年吴思汉,因担心被日本军队征召,成为祖国的敌人,于是采取冒险计划,通过伪装探亲回到国内,为了早日光复故乡而接受训练。他与林正亨一样,在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为新中国事业而奋斗,直至牺牲。

在台南念中学时的吴思汉与弟弟留影。吴思汉在东京读书时期,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抗战

邹洪则是为抗战而献出生命的台籍高级军官代表。邹洪生于1897年,台湾新竹人,毕业于保定军校,1935年4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七七事变后,邹洪率部抗日,屡立战功,于1940年12月授陆军中将,兼任长沙警备司令。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他奉命率领新编陆军第2军从广东到达株洲支援友军作战,成功击溃日军第3师团,因此建立新战功。此后几年,邹洪辗转于各地,长期在前线指挥作战,终以劳瘁致疾,于1945年4月16日病逝,年仅48岁。

1944年7月,与妻子离别后的林正亨随军来到云南昆明进行整训,几个月后接到命令,他将被空运到印度,参加远征军对缅北的反攻。离开昆明前,林正亨给妹妹林冈(林双盼)写信并附带一张照片,相片背后,他用略带幽默的文字写道:“饥餐倭奴肉,渴饮倭奴血,砍下日寇头颅当球踢。”

远赴异域,林正亨调往的部队很著名——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军,在这支王牌部队,他佩戴上尉军衔,担任步兵连长。其实从1943年10月起,中国驻印军就从印度出师展开反攻,经历了新平洋、瓦鲁班、孟关、密支那一系列激战后,终于从缅北打出一条归国之路。林正亨于1944年底加入新1军时,中国军队正推进到缅北八莫城。

位于伊洛瓦底江汇流右岸的八莫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同时也是缅北水路交通的要地。对于日军而言,八莫是他们攻略缅甸后进而进犯滇西的战略基地。他们在城内和四周修筑了极为坚固的工事来防御盟军的进攻。10月15日,中国驻印军分两路向八莫进军。只要突破这里,便能看到中国的国门,所以此役也被视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收官之战。

1944年12月8日,在靠近八莫南边的建戌,第30师90团第2营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在操作一门迫击炮

为彻底打通这条归国之路,新1军向八莫猛攻。战至12月初,城内各个重要据点相继被我军队收复,双方在城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厮杀。12月15日中午,我军在肃清八莫敌军残敌之后,完全控制了这座缅北古城。剩余的残敌企图突围,身为连长的林正亨随部队奉命追击,冲锋在第一线。日军困兽犹斗,疯狂反扑,林正亨和战友们拼命将日军封锁住,子弹打光就用刺刀、枪托与敌人展开肉搏。这场血战中,林正亨脸部、左右手部均负伤,依然拼死搏杀,后又被日军用刺刀戳进后背,全身16处负伤,倒在血泊中。

待残余的日军被消灭,许多战友都认为林正亨已壮烈牺牲。所幸在打扫战场时,一名士兵不相信连长会死去,从死人堆里找到了满身是血、奄奄一息的林正亨,把他背下阵地,送进战地医院抢救。

林正亨在医院前后治疗了4个月,虽然保住性命,但因两手伤及筋而无法治疗,几同半残,仅右手能勉强执笔。战争胜利了,但时局并未好起来,加上国民政府没有对林正亨这些荣誉军人有妥善安排,让他有种被抛弃的孤独感。10月30日,他在云南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尽管不乏心酸、悲伤之情,但仍为抗战胜利,“故乡也已经收复”而感到欣慰与骄傲。

他才30岁,不甘心就这样虚度余生。林正亨带着残疾之身,一路跋涉,从云南走到重庆,这段旅程也让林正亨目睹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下的社会百相。抵达重庆后,林正亨遇见自己的妹妹林冈,通过妹妹的关系,被介绍到朱学范领导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林冈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她的思想、理念与林正亨不谋而合,也让林正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有了新的认识。不久后,林正亨就在妹妹的介绍下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或许,林正亨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战争胜利前夕身负重伤,当全国各地都在为胜利而庆祝时,他正被转移到各地医院治疗:1945年8月,林正亨转往印度雷多治疗,直到9月中旬归国。当时日本已宣布投降,各地正在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也将重回祖国怀抱。在云南昆明休养的林正亨却无法马上回到故乡庆祝光复,他甚至因为伤残,无法返回原部队。

好在有许多与林正亨一起坚持抗战的台湾同胞,替他见证了胜利之日。8月中旬,当李友邦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激动地对台湾义勇队台湾青年们发表讲话:“我们为了不当日本顺民而在大陆度过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饱尝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幸存下来,今天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爱国的台湾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乡去见父老兄弟了。”他们终于可以回到故乡,就在回台前夕,李友邦在南普陀寺院后山的五老峰山麓摩崖上,写下“复疆”两个大字。

各地沦陷区,台湾被侵占的时间最久,所以即便胜利消息传来,台湾人民也不敢像上海、南京这些城市一样,马上公开举行大规模庆祝,毕竟日本殖民当局的台湾总督府仍然掌握着军队。台湾同胞们压抑住自己喜悦的情感,私下奔走相告,亲朋好友相约小规模庆祝。台湾医师吴新荣清楚记得,胜利那天,他拿出《中山全集》,大大方方摆在书桌上阅读。次日早晨,他走进家中防空壕,拿出因为蔽藏太久已布满灰尘的祖先灵位,焚香祷告日本投降消息。从这天起,吴新荣终于能堂堂正正地使用汉字写日记。

1945年10月25日,台北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国民政府派遣陈仪为在台湾受降的代表,降方代表是台湾总督兼日本陆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从此,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回祖国版图

不久后,中国军队再次出现在台湾,群众终于按捺不住光复的喜悦,他们自行制作庆祝所用的国旗,张灯结彩欢迎来自大陆的中国军政人员。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杰出领导人张克辉亲身经历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那年,张克辉还是个17岁的学生,刚结束少年兵生活的他,返校途中见到了一派热闹景象:火车站到学校,一路热闹非常,人们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有四个字在人群中喊得最响亮:“祖国万岁!”

民众庆祝台湾回归祖国。台盟中央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今为中山堂),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接过受降书,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自日军登岛之日起,从武装抗日到文化反日,再到奔赴祖国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战,台湾同胞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从未间断,50年间牺牲逾65万人。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今为中山堂)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