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据清华大学官方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擘,以辉煌的学术成就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在人类科学史和中国科教事业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从清华园到世界,终归故土
杨振宁先生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迁入清华园,童年与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1938年,年仅16岁的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赴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他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并于1966年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1997年,他受聘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正式回归清华任教,2003年定居清华园,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完成人生“归根”之愿。
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100多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图源:清华大学官微
科学贡献: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
1957年,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左)、杨振宁(中)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图源:环球时报
杨振宁先生的学术成就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彰显了其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深远影响:
1. 宇称不守恒定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通过吴健雄的实验得到验证,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认知,成为粒子物理学的基石,并推动了高能物理的发展,为后续粒子加速器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理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评价为“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比肩”的划时代成果。它为统一描述电磁力、弱力和强力提供了框架,深刻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结构,并促进了量子场论和宇宙学的进步。
3. 杨-巴克斯特方程:在统计力学与量子可积系统领域开辟新方向,深刻影响数学物理发展。这一方程在解决多体问题和量子临界现象中发挥关键作用,广泛应用于凝聚态物理、量子计算和数学拓扑学,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与创新。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这一评价突显了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多个核心分支中的卓越领导力和持久贡献。
家国情怀:架设中西学术桥梁杨振宁先生虽长期身处海外,却始终心怀桑梓,以赤子之心搭建起中西学术交流的桥梁。据人民日报报道,1971年中美关系初现缓和之际,他毅然踏上归国之旅,成为首位访华的华裔学者,此举开创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先河。此后他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向周恩来总理建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这一建议对中国科研体系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他于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倾力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学者学成归国后,大多成为中国各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先生于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国籍,实现了“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的深情告白。2021年,他将毕生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手稿捐赠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资料室”,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归根”的深刻内涵。
风范永存:大师精神照亮后学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一部跨越世纪的壮丽史诗。他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在物理学的浩瀚星空中镌刻下永恒的印记;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赤子情怀,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征程中留下深深的足迹。先生曾说:“我的一生画了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又回到这里。”这个圆,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轨迹,更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完美象征。
杨振宁(右一)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
作为科学巨擘,他的三大科学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宇称不守恒定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如同三座巍峨的丰碑,将持续指引着后世探索自然奥秘的方向。而作为教育家的他,晚年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悉心指导青年学者,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播下的科学种子已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他参与创立的“求是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正在滋养着无数年轻学子的科研梦想;他倾注心血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已成为基础研究的重镇;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杨振宁星”,将永远在宇宙中闪耀,象征着他不朽的科学精神。
据央视新闻报道,先生在2021年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曾深情地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这份深沉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与他卓越的科学成就一起,共同构筑了这位世纪大师的完整形象。他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如不灭的火炬,照亮中国科学事业的前行之路,激励后来者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科学之光,永世流传。
参考来源:
1.《杨振宁逝世》—— 新华网(记者:魏梦佳),2025年
2.《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103岁》——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吴丹、吴月),2025年
3.《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103岁》—— 央视新闻(记者:潘虹旭、高晨源),2025年
4.《清华大学: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清华新闻网,2025年
5.《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 新华社,2025年
6.《2分钟致谢发言破病重传闻,盘点近年杨振宁公开露面五大瞬间》—— 上游新闻(综合整理自福建日报、澎湃新闻等),2023年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