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王学江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河南郑州一名35岁女子就因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习惯性自责、过度思虑,依赖助眠药仍频繁失眠,最终被确诊为甲状腺癌。这一事件再次将“情绪压力与甲状腺健康”的关系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热议。
甲状腺癌怎么回事?情绪压力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该怎样预防呢?
甲状腺癌是怎么回事?
想要了解情绪压力与甲状腺癌的关系,首先得知道甲状腺癌是什么。
甲状腺位于喉结下方,形状类似蝴蝶,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负责分泌甲状腺素等激素,帮助人体调节新陈代谢和钙元素平衡。当甲状腺内部的细胞异常增生时,便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
甲状腺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主要转移至肺、肝和骨骼。
高发、年轻化,女性更易“中招”
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2025年体检报告显示,甲状腺癌检出率高达48%,位居恶性肿瘤首位。其发病呈现出年轻化、女性高发等显著特点。
此外,情绪敏感型人群、腹型肥胖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者都是高危人群。
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习惯自我否定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情绪内耗。35岁的李女士(化名)就是典型案例。
《柳叶刀》子刊研究指出,腰围每增粗5厘米,甲状腺癌风险升高11%。当女性腰围≥85cm、男性≥90cm时,风险可达正常人群的1.49倍。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刺激甲状腺细胞增殖,同时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增加癌变风险。
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在30岁前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子女的遗传概率约为50%。这类人群建议从20岁开始每年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情绪压力如何“攻击”甲状腺?
当前,甲状腺癌发生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现有研究表明与性别、放射史、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而敏感、猜忌、紧张等情绪内耗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体内各项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癌症。
甲状腺对情绪变化极为敏感。当人处于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时,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皮质醇分泌激增,直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长期内分泌紊乱易诱发细胞异常增殖。
不良情绪会抑制免疫功能,导致免疫系统调节紊乱,“误伤”甲状腺细胞,增加DNA突变的风险,使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
相关医学团队对1200名甲状腺癌患者的回溯性研究发现:经常感到压力者的患病风险是常人的2.127倍,有“生闷气”习惯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达3.429倍,合并失眠症状者的癌变概率增加113%,进一步印证了情绪管理在甲状腺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预防与保护
调节情绪,放松自己,避免长期精神内耗。当感到焦虑时,可以采用呼吸法平缓情绪——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轮;还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与亲朋好友倾诉,避免负面情绪堆积。
运动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受体敏感性,改善代谢水平。饮食方面,需要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适量摄入碘,避免过量或缺乏。
调整作息,尽量在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显著改善甲状腺激素节律。
定期检查。建议健康人群35岁后每5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彩超;高危人群最好是每年检查1次。
自我初查,可以仰头观察颈部是否对称,手指轻按气管两侧,做吞咽动作感受有无肿块滑动。如果出现脖子变粗,气管两侧可触及不规则且可移动的结节,吞咽时肿块滑动感明显等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甲状腺癌的高发,既是身体对长期压力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抗议”,也是现代医学早筛技术进步的“警示”。即便确诊,多数患者也能通过规范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必恐慌。调节好情绪和生活习惯,给甲状腺减减压,也为我们自己的健康加点分。
投稿啦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对您发出投稿邀请!
文章要与科学相关,且未在其他平台发布过,配图需三张以上,字数在1500~2500字,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邮箱:
bjsctougao@bjsc.net.cn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网友看法
1、网友临沂心理咨询师唐江龙:心理咨询大部分真的很有帮助[比心]
2、网友李星回:要学会自洽,关我屁事,关你屁事,
本财经资讯由财经猫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财经猫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