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猫

基层代表:把热腾腾的民意带上两会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4-11-10 07:55 阅读

春光明媚、碧空如洗。3月3日,住苏全国人大代表抵达北京,带着新的思考与不变的为民情怀共赴“春天之约”。他们当中,有来自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师、新业态劳动者,也有扎根乡村的“新农人”、村干部……他们最接近百姓的柴米油盐,也带来更多原汁原味的群众心声。在飞驰的“复兴号”列车上,记者采访多位基层一线代表,近距离感受热腾腾的民声民意。

3月3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住苏全国人大代表,从南京出发奔赴首都参加“春之盛会”,与各地代表同谱“春之序曲”,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向无限美好的春天进发。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肖勇 万程鹏 摄

“就拿这件外套来说,我上这个拉链最快33秒,日均1000多件,这是我练了近20年的手艺,但现在通过设备智能化改造和新技术应用,普通技术工人用一到两年就能达到这个水平。”车厢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样衣工、工会主席李承霞向记者详细介绍新技术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最初流水线上的辅助工到缝纫工,再到样衣工、高级技师、纺织工程师,近20年的经历让李承霞深感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养的重要性。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自然而然把关注焦点放在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议题上。去年参加全国两会,她建议进一步打通技术工人技能评定、职称评定渠道,当年5月得到答复。如今,作为纺织服装、印染、制版技能等级考评员,她参加了不少企业的职工考评,不少产业工人被评定为中级技工或高级技工,并享受相应待遇。

去年以来,李承霞深入走访10多家企业、职业院校发现,“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实”现象仍存在。“职校老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接触到的行业最新技术少;企业在合作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宁愿在社会上招聘成熟人才。”她认为,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订单”合作、工学交替、教学见习等方式,应向深层拓展。“校企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员工培养培训中心和研发机构等,实现深度合作,为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一支稳定的后备军。”

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同样是全国人大代表、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门机班副大班长褚锋最关心的话题。今年,褚锋将目光投向如何提高企业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性上。他建议,从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企业人才自主培养权限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支持政策。比如,很多企业只有技师评定权限,没有更高级别的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评定权限,亟需引导企业等加大力度参与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工作,促进建立多元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企业是产改的主体,职工是产改的主力,希望通过推动企业更深入地参与进来,让产业工人获得更多的成长成才机会。”褚锋说。

从一名家政服务员,到家政保洁的技术专家,10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高级家政服务员高华瑞见证了家政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也深刻感受到行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去年,她就制定家政服务管理法以及尽快出台社会保险家政保险补贴政策等提交相关建议,收到相关部门的答复。

过去一年来,高华瑞也亲身见证家政服务行业的可喜变化——去年11月,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家政服务员技能提升行动,为家政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提供线上培训课程;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指导意见,促进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家政服务人员有更多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受到更多关注,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高华瑞告诉记者,今年她准备围绕发展和完善家政职业教育体系提交相关建议。“希望通过完善家政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整个家政行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进程,满足客户对家政的服务需求。”

列车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负责人孙春梅和记者分享去年干的几件“大事”:创建金羽农民创业园和开心田园生态农耕星创天地,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开展创业孵化和指导;与扬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运用所学及经验培育“新农人”;建立“田间教室”,为来自南通、上海等地的“小游客”科普农耕知识,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乡村和土地的兴趣……去年基地还获选全省农民培训共享基地,获评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孙春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她计划提交关于出台乡村振兴返乡创业人才激励政策的建议。“现在乡村振兴人才返回乡村后,可能会面临户口、孩子学区等现实问题,希望针对他们的现实需求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孙春梅说。

长期扎根乡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的建议同样带着“泥土味”。通过在基层一线的走访调研,徐瑶发现,在引入“三农”人才到乡镇创业过程中,基础薄弱的乡村出现“人才荒”,遭遇“招不来”“留不住”的尴尬。“特别是在教师、医生、村级组织‘带头人’等一些关键岗位,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在徐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厚条件,导致人才流失。同时,“三农”人才本身对乡村没有归属感,人才在遭遇发展瓶颈后往往很难获得帮助。她建议,建立“三农”人才干事创业的保障促进机制,完善乡村的水、电、暖、网、交通和文娱场所配套设施,不断缩短乡村与城市之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上的差距,同时,用好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三农”人才多元化创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陈月飞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