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8年前,踏入Top医学院大门求学的刘京,怎么也想不到硕士毕业要进北京三甲医院会这么难。她正在实习的医院皮肤科,去年招的博士或博后,手上SCI论文的影响因子都过100分。
临近毕业季,今年将有90多万名医学生面临继续求学或择业,医学院扩招、学历贬值,昔日985/211医学院的硕士,进入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通道急剧收窄,博士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成为有编制的医生,实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对于庞大的医学硕士群体而言,可心的选择似乎不是很多:或继续攻读博士,在规培、住院医的道路中,迎“卷”而上。或选择“下行”就业,如离开公立医院体系;离开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谋求出路;离开临床科室,进入医技科;更有甚者放弃七八年学医经历,选择了考公或进入其他行业。
在评估就业去向时,未来职业发展、工作强度、编制户口、兴趣度等都是医学生考虑的衡量指标。从职业发展的前景角度考虑,打算继续行医的医学生往往仍想留在三甲医院,而非进入社区卫生中心或二级医院,但面对编制和户口等硬指标,选择的天平则可能再一次倾斜。
纷纷扰扰、百里挑一的求职道路上,五位临床医学硕士讲述了他们的择业故事,也讲述了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白衣天使的不易与辛劳。
以下是他们的经历。
时代的变化让人喘不过气
刘京 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科硕士
就业方向:私立医院医美医生
我目前在北京排名前四的一所医学高校就读临床医学,大三时分到皮肤科,目前硕士即将顺利毕业,规培证和执业医师证也如期获得。如果按照一般意义上“正常”的发展路径,我要么继续积攒学术成果,开始往博士学位努力。要么开始加入“卷”的行列,冲击大三甲医院的医师岗位。
但这两条路我都没有选。我放弃了读博和进公立医院,而是寻求进入医美行业,到私立的医院进行工作,我的选择常被认为是医学生群体里的“异类”。
事实上,现在的医学就业已经“卷”的离谱,北京大部分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招聘的门槛基本都是博士起步,而我目前正在实习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去年招进来的博士或者博后,几乎人人手上都有SCI累积影响因子100分以上的文章。这让我知道硕士毕业或者成果少一些的博士根本没有机会留在这里。而我记得8年前入学时,硕士进公立医院皮肤科还是比较轻松的,只能说:时代变化让人有点喘不过气。
如果放弃三甲,向更下沉的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医院求职,我会觉得太限制个人发展。我曾经带着家里老人到县医院看病,那里像基本的储氧面罩都没有,这样的行医条件会让一个刚毕业医学生的诊断能力培养受到限制。特别在皮肤科,很多皮肤病不会像教材里那么“标准”,医生看过的病人数量和医术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在三甲医院坐一年诊,学到的东西和得到的成长,远远比下级医院多。
在医院实习时,一些医患矛盾的事件也有些劝退我。某次,带教老师给一位得了神经性皮炎的患者诊疗,确定对方没有青霉素过敏后开了药物治疗。但对方服用后,坚信自己过敏正在发烧,还挂了很多科室的专家号和急诊号,偏执地认为皮肤科开错了药。折腾了一圈没有结果后,又跑回皮肤科,躺在地上说自己无法呼吸了。我和带教老师只能尽力安抚,最后让急诊科的老师过来协助,才算对付过去。那天我很晚才下班,路上祈祷第二天不要再碰上这样的事情。
“卷”不动,下级医院的资源匮乏,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这都成为了改变我就业方向的原因。早在年前,我就有针对地投了一些医美公司的岗,幸运的是基本都有回音,我在这些公司里选了一个最满意的入职。虽然在公立医院里,皮肤科不算大科室,但很受医美行业欢迎,我很期待成为医美医生后,为别人创造美丽的感觉。
到二三线城市“顶流”医院去
晶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
就业意向:二、三线城市医院中医科
僧多粥少,硕士进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中医科,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我学的是中医学,脑病方向,今年硕士毕业。目前还没有签工作单位,一是觉得时间还早,想看看后面有没有更好一点的工作机会,二是现在正在忙着毕业,实在是腾不出太多的功夫。
现阶段我的就业意向是二、三线城市大医院的中医科。
我们中医学硕士找工作,主打的就是一个“艰难”。首先,像北京这样大城市的三甲级头部医院,每年供给中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位非常有限。中医医院每年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大,西医医院按“科”招人就更是少的可怜。再加上这两年医学生的扩招,博士都要削尖脑袋进三甲,硕士甚至连投递简历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医院,即使是中医学的博士后进去,也可能没有编制,了解到这个现实时,我的心里可以说是拔凉拔凉。
再有,中医这个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成为了中医学硕士就业的阻碍。就中医而言,各家的理念都有一定的差异,不像西医那样有一个固定的理论系统,中医很多东西是需要你自己去悟。我现在就有一种越学越不明白的感觉,别的学科,包括西医,硕士阶段在知识和技术上就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中医硕士真的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学的只是皮毛。一线城市头部三甲医院,特别是中医医院,他们的水平代表了国内中医的“天花板”,又有谁愿意招硕士这样的“白丁”进来为自己所用呢?
在这种背景下,主流的出路有两条,“卷”或“躺平”。“卷”则需要过上凌晨两三点睡觉,早上七点钟起床,兼顾临床工作和博士研究生考试的地狱般生活;“躺平”,则是到北京的二级医院或者社区医院找找工作,据身边的同学反馈,这样的工作目前找起来还不费劲。
我既不想那么辛苦地去读博士,也不想去社区医院就业,毕竟等级低一些的医院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很有限制的。所以,我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也就是到二、三线城市大医院的中医科就业。我家并不在北京,如果留京发展的话,还需要考虑租房子等等,经济开销会很大,去二、三线城市的话就会好很多。而且,二、三线城市的“顶流”医院也可以满足我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工作压力也会小一些。
虽然中医学硕士的就业真的很艰难,但是我并不后悔选择了中医专业。八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去二、三线城市就业也可以满足我的就业预期。就像上面所说的,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真的是太“卷”了,就算好不容易博士毕业进入了这类医院,以后晋升的过程竞争压力也是很大的。我希望在搞事业的同时也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所以如果最后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我还是很满意的。
七年求医路 ,付之东流
吴依 江南大学护理学硕士
就业去向:法官助理
我学的是护理学,本硕都是江苏省的211院校。此前长期在无锡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岗位上实习,但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后,毕业时我放弃了医学道路,现在已经转到法院去做助理工作。虽然离开了原来的专业轨道,做起了和所学知识没什么关系的工作,但此刻我觉得眼前的道路无比清晰。
护士是护理学里比较主流的求职方向,但护士职业常常被医学圈里人评价为“天花板低”。一方面护士的实践性很强,不光需要专业的医学护理知识,还要在增强与患者沟通技巧和处理突发情况方面下功夫,像实习分到儿科的同学还得学一些儿童心理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护理行业的晋升空间小,资历熬到护士长也就到尽头了。而且,能做到护士长的也是少数,很多护士看不到晋升的希望,会在各个医院间频繁跳槽,就为了那条窄窄的上升通道。
在护理学的就业道路中,护理部是个很特殊的存在。我们很羡慕学校里有位同学,因为有三四篇核心期刊成果,直接考到了某军医大的护理部。因为护理学本身发论文要比其他医学方向更难一些,所以论文成果在护理学就业时很有竞争力。在我眼里,护理部作为行政部门,有管理护士的权力,工作强度上比一线的护理岗位稍低些,而且薪资水平更高。但我之前实习的无锡三甲,护理部干事岗位基本不招收应届生,都是从一线护士中进行选拔。
“天花板低”其实也体现在性别上,女生的就业劣势很明显。在护理学专业里,男生大概占10%,在就业时优势非常明显。医院招聘的时候,男生只要进了面试基本都会被留下,像手术室、ICU这种工作强度高同时薪资也高的科室都会更倾向招男生。像我认识的一个在无锡三甲ICU的男护士,起步薪资就已经过万,这对于大部分应届生,特别是女生来说是触碰不到的高度。
同时,护士的工作强度的确有些劝退我。我在实习时一般早晨7点就要到岗,白班一般到下午5点30分左右结束,夜班从18点开始,分成小夜班(18时-24时)和大夜班(0时-8时30分)。像我这样来实习的新人,每个月都要轮10个左右的夜班班次,自己基本没有什么个人时间。
进入三甲的门槛越来越高,但同时待遇和工作强度并没有太多变化。虽然周围的朋友亲戚常常对我说编制很重要,但这样的发展前景和工作强度,让我决定不再追求这个大三甲的编制。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段“颠簸”的求职期,放弃医院没有为我带来更加平坦的道路,反而更加一波三折。我先应聘到了一家医学媒体,从事医学科普和论文翻译的工作,工作半年后觉得工作性质并不符合我的预期,就果断辞职了。过年后我关注到这边的法院正在招聘法官助理,这个岗位没有太多专业和学历的要求,有点像“三不限”,最终我通过一系列考核成功获得了这个职位。
目前在法院的工作让我感觉到很舒适,可能相比起面对输液针和患者,我对各种文书和纸笔会更加亲近。与法官的相处也不再像面对患者和带教老师那么紧张,这种久违的轻松感在现阶段比很多东西都重要。
在医学道路上我已经投入了7年时光,现在转行让过去的很多努力看似“付之东流”。不过我不觉得这个选择是错的,毕竟7年后我依然有机会重新选择人生,让我找到真正适合的地方,这同样是我在多年医学求学后挖掘出的宝藏。
向编制低头,选择技师而非医师
何丛 重庆医科大学影像学硕士
就业去向:某县级二甲医院放疗科影像技师
其实我真的没料到,影像科就业现在已经这么卷了。
我在西南地区排名前三的医学院就读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硕士即将毕业前,准备冲击某省级直属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医师岗位。但当我拿到招聘简章时心凉了半截,因为简章上没有影像科医师条目,只有一些技师岗位。而且技师也要求硕士以上,并明确指出只有博士才可能有资格得到编制,言下之意是硕士只能走合同制。
也就是说我在这所三甲医院里,就算拼尽全力也只能找一个没有编制的技师岗。
影像科医师和技师的差别其实是很大的。影像科技师在临床上没有诊断权,主要负责操作仪器,整理仪器结果递送医师进行诊断,在专业性上要比医师低很多。
一般来说,医师岗位可以由我所在的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等考取,技师更多的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同学去做。医学影像技术发放理学学位,不需要规培,但也不能考执业医师证,培养难度和周期都小于医学影像诊断。所以这份招聘简章让我有些许不舒服,好不容易从漫长的医学培养中走了出来,现在连医师都不能做吗?
但考虑到对方毕竟是三甲,我还是投递了简历,最终一周内没有得到任何通知,也就是简历关都没有过。
我有点不死心,又找到一家陕西的三甲医院报名影像科医师岗位,报名成功后被工作人员引导进QQ群。我最开始还在想为什么不用微信群,入群之后我明白了,群内包括工作人员在内已经有700余人,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超出了微信群500人的上限。在报名截止的那天,群里人数刚刚破千。
这一轮招聘包括影像科、介入科、放疗科共9个岗位,按照群里人数来算报录比大约是111:1,真正的百里挑一。过了几天简历筛选完毕后,群里的工作人员宣布让已经接到下一轮通知的私聊他、进新群,没有进入的自行退群,而我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后来我才知道,这次投递的简历里光博士就有80多位,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一个多月后这家医院在官网上挂出了公示名单:果然9个人都是博士。
两次失败后,我有一点沮丧,觉得自己身处内卷的巨大漩涡里。博士、博后做三甲影像科的医师,那硕士最多做三甲里的技师。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硕士都去三甲里做技师,自然会把医学影像技术硕士的三甲工作机会一抢而空。那医学影像技术硕士的朋友们只能往更低级的医院走,更不用说本科专科的处境了。一层压一层,气都喘不过来。
经过这两遭,认清形势的我也不想太多了,我回到了家乡,一个县级市的二甲医院成功应聘影像中心的技师岗位。之所以还是技师,是因为有编制,在那边,只有博士才会被考虑入编医师岗。
不过我也还没有彻底放弃希望,先在技师的岗位上干好,等待机会,也努力准备考取大型设备上岗证。我始终还是想做一名有诊断权的医师,也固执的认为影像诊断专业硕士出来做技师实在是有些屈才,对不起我漫长的规培和执业医师证。但有时想想那么多博士还在上面排队呢,我凭什么排到人家前面去。
在我入职后的第二年,这家县级二甲影像科的招聘简章里已经去掉了学士,标明“研究生以上”和“英语六级”。有天上午我看见人事科的工作人员把一沓厚厚的应聘材料送到了领导办公室,我在想,里面指不定躺着多少个博士呢。
逃离“24小时待命”,选择规律生活
方琳 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硕士
就业去向:三甲医院医技科B超室
“x号床的情况不是很稳定,今天晚上你加个班……”在科室实习的两年时间里,我听到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一想到如果做一名妇产科医师,未来这就将是我的生活常态,抑郁、烦躁的情绪就会将我吞噬。
要是让我再选一次,我绝对不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这是临近毕业的这段日子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因此,尽管学了8年临床,为了能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最终就业时我还是选择了B超室这样的医技科。
我是临床“五+三”长学制培养模式的学生,本科轮转完成后选择了妇产科,今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已经签约了三甲医院的B超科。我家就在北京,条件尚可,父母也很开明,从不对我的未来给予过多的干涉。现在想想,感觉高考结束后选择学习临床医学、选择做一名临床医生,完全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
18岁的时候,凭着自己对医生这份工作的感性认识,觉得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之一。身着白衣、救死扶伤,挽救无数家庭、赢得世人尊敬。但当我经历了这八年的学习,才意识到当时只是看到了这个职业的表面,而忽略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需要付出的“代价”。
妇产科的患者都是一些孕妈妈,整个怀孕期间,孕妇的体重一般会增加10-12公斤左右,而且临产的妈妈们普遍行动上不是很方便。作为妇产科医生,我们在做检查以及手术的过程中免不了一些对患者的搬运,这真的是个体力活儿。
除了体力劳动大,突发情况多是妇产科的第二个特点。首先,孕妈妈们什么时候生孩子这个时间是确定不了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科室需要24小时待命。在职的老师们基本上4至5天就会值一个大夜班,从下午5点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值班期间基本就和白天的工作状态差不多,不可能有太多时间休息,因为我们的患者量比较大,所以产房总会有需求。
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我们作息的不规律,上午十一点、十二点才吃上早饭是常有的事,而且往往用餐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再有,妇产科有包括产后大出血在内的很多急症。如果是你负责的患者出现了问题,那么单位的要求是“必要时随叫随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去轮休。
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我喜欢去经营、去享受我的生活,我希望在我休息的时候我的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三年的实践让我觉得临床医生的这种工作状态真的不适合我。
也是经过了一番纠结,才最终在就业的时候选择去B超科室这样的医技科的,毕竟已经学了八年的临床医学。虽然面临着重新规培,但是我的作息时间会很规律,只要是下了班,时间就是我的,这样的生活节奏我是满意的。
在外人看来,我的这个选择可能有一些“可惜”,但我不这么认为,是不是“可惜”主要还是看自己,我的这个决定可以让我脱离苦海、感到开心,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正确。
(应访谈对象要求,文中皆为化名。文章图皆源自视觉中国)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来源: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责编:钱 炜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网友看法
1、网友九江知产:都跑去北京、能不卷麽!
2、网友上进的柳南宇:去偏远地区还不好就业?
3、网友微尘过客H:医学生现在卷不动、躺不平了,但是,还有得卷、有得躺。还有到二线城市、二级公立医院大把的机会。只要名利念想淡些,还有相关公立医疗机构托底的保障,能就业。多年前,文科生早已卷不了、躺不了,无业的已不少。社区医院已有了多的年轻大夫面孔,是好事情,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多些、医疗水平高些、医疗资源均衡些的情景,正是民生需求的一方面。
4、网友优雅杰西86:不一定非得要往大城市去发展吧![抠鼻]我这天天的腰疼的是啥也干不了,[流泪]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麻木,[抓狂]坐骨神经痛,疼起来干啥都使不上劲,还有这个颈椎病引起的手发麻,[快哭了]肩部酸疼,时不时还头晕,谁可有好的法子给说下[白眼][白眼]
5、网友嘟米妈妈:去二三线顶流医院挺好的,再过几年,说不定,也进不去了。慢慢的县城医院硬件软件都提上来了,村里人也可以享受好的资源了,大家也都不用往大城市挤着看病了,回家乡奉献吧,在哪看病都是救人,老家早晚会更美好的。
6、网友用户9656279352226:现在高学历的人材越来越多,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想找到一个称心的岗位非常难
7、网友skkhare:医生由于待遇极好,引发了高考的考医热,录取的分数线因此抉摇直上,但社会能提供的医生的岗位,特别是大城市中较好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岗位就那么些 ,使得学医的人学生毕业后,很多人改行。
8、网友自在神秘花猫hO:基本上热门专业都“卷”,
9、网友无忧的河流cd:看病这么难…医生真的够多吗?大医院手术排不上台,看病检查预约数日数十日,医生论资排辈…一言难尽太复杂。
10、网友一路向C856:百色各县区医院又招不到资深医生
11、网友轻舟一叶48082341:如果都想留大城市、大医院肯定是不可能的!凭本事吃饭,现在都是考试过桥![赞][赞][赞] 劝你们降一下自己的标准,广大的国土上非常急需你们这样的医生!现在的问题不是医生过多,而是毕业的大学生们眼光太高!建议医生实行考试分配制,偏远地区分配的学生提高一些待遇!如果不服从分配,自谋生路!
12、网友fromthegod:所有大学生都希望往北上广深就业。这些城市岗位就那么多。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好比公务员招考。实际上的情况是,二线城市等等急缺高水平医生
13、网友天涯浪子VIP:眼高手低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没有坚持的信心 在哪个行业都干不下去 何况是医疗届
14、网友牛八view:医学博士去三四五线城市肯定不会卷
15、网友盖伦伦伦:如果自身学艺够精,去县城开个诊所,给老人孩子看看小病,年入50个轻轻松松
16、网友星空ZGF:为什么不去二线 ,三线城市?
17、网友YEoEY:都往北上广挤,岂不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8、网友随风小船:为什么不愿下基层呢?上层已经到顶了。
19、网友俊成的夏天: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的医务工作者!
20、网友南京周胖胖:硕士还想进北京三甲?!想什么呢!在南京也只能进二甲。
本财经资讯由顶点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顶点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